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青春的故事】“钢铁人”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 新华网  
2019-05-26 11:39:31
分享:

李云杰接受采访。新华网刘东旭摄

  新华网沈阳4月24日电(武千妍)勤学九载,他说“学习不畏困难”;投身科研,他说“奋斗就是幸福”。在东北大学,有一位年轻的博士生,年仅27岁的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已颇有建树。“敢于探索无人区,勇当第一人”,他选择了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课题,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钢铁人”。

  工业之都,心向往之。回想起9年前的那一刻,李云杰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在高考志愿表第一志愿的空格中填上“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时的心情,“很激动”。2010年9月,他告别2800公里外的四川故土踏入沈阳这片白山黑水之地,从此便与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勤耕四载,收获良多。本科阶段时,李云杰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国家级和校级奖学金。早在高中时期,他便暗自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我要一直读到博士。”大三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更加坚定了在学业上继续深造的想法。2013年,李云杰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竞赛,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十分欣赏这个小伙子,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李云杰带领的团队最终获得国家级项目验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李云杰切身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2014年9月,他放弃保送中科院的机会,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直博本校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师从王国栋。“在这样的传统行业中,更需要致力于科研的青年学者。”李云杰说。

  随着能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世界各国针对汽车尾气排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使汽车行业朝着轻量化方向发展。李云杰将目光锁定在钢铁行业绿色化转型升级上,围绕新一代高强度、绿色化汽车材料的研发开展博士课题。

  李云杰结合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特色,大胆提出将新一代TMCP工艺与淬火-配分技术结合,开发新一代节约型高性能汽车用高强钢。当时,世界上仅有几篇相关的模拟研究报道,可参考资料极少,从实验室研究转化为工业生产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为充分了解生产线的工况条件,他深入现场学习,跟踪热轧产品生产中出现的难题和技术瓶颈,了解超快冷技术的冷却特点。回想起那段经历,李云杰用“惊险”二字来形容。每次进行生产时,人需要跟着钢卷跑,手中拿着测温枪实时测量钢卷温度,最高温达1200摄氏度。钢板上随时有水喷出,钢卷冷却过程中形成大量水蒸气,将安全通道塞得严严实实。

李云杰接受采访。新华网于文焘摄

  2018年6月,东北大学与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合作,成功制备出全球首个热轧淬火-配分汽车用钢工业卷,吨钢成本预计可降低数百元,以年产量十万吨计,可为钢厂创造经济效益超过千万元。由于成本和性能上的优势,该产品能直接替代汽车上低强度级别的结构件,实现结构件30%以上的减重,从而让所有品牌汽车都能用得起高强度结构钢,对于助力国产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该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截至目前,李云杰已申报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

  九载光阴,转瞬即逝。眼看着周遭同龄人相继成家立业,李云杰的耳边不时传来杂音:“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最后还不都是要工作、结婚、生子。”

  “在这样的年纪不该选择安逸,而要勇敢迎接挑战。”李云杰生长在一个小山村中,家庭因素造就了他坚毅要强的性格,他说,只有下苦功夫,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才能寻找到一条出路。“当今时代,事物发展变化非常迅速,譬如人工智能在钢铁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应用,人们要想接受它、应用它、发展它,就要不断地学习。学习或许不会让你大富大贵,却能教会你认知世界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自我价值。”

  毕业在即,谈及前路,李云杰说:“我想出国深造两年,学成后回到东北大学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科研要与实践相结合”,他一直铭记导师王国栋的这句话,“无论在何处做何种工作,都要以实际应用为背景,这样才能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为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青春,钢铁人,奋斗责任编辑:高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