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时政要闻

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吴波
2018-08-10 15:28:39
分享: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改革之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改革旗帜,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调研,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对改革的呼声与期待,精心谋划改革发展的实践路径,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改革的目的是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广东省深圳市,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窗口。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选择了深圳,用意不言自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破解中国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在深圳调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在他看来,改革开放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正如他在天津滨海新区调研时指出的:“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下大气力解决体制机制弊端。”这就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统一的高度,阐明了改革开放之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明确表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巨轮出海,首先要确定正确的航向。绘就改革发展的壮丽蓝图,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和运用辩证法,最明显的就是如何处理“改与不改”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推进改革,目的是要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特别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这种辩证法不仅体现在对改革方向的把握上,也体现在对改革内在规律的把握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期间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大关系”问题的处理,破解了“改革怎么改”的课题。

  将党的自我革命和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结合起来并将之作为根本前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作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在走过35年极不平凡的历程之后,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改革必然触及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啃硬骨头多、打攻坚战多、动奶酪多。最硬的骨头来自于党内。可以说,管党治党这场自我革命,决定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方向和前途。正是基于两者关系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安徽调研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

  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调研时指出:“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问题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听群众的呼声、激发群众的干事动力,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评价改革的重要标准。五年来,从北国到南疆,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调研不仅体现出鲜明的改革主题,更凸显出鲜明的人民立场。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2016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一系列调研,反复强调改革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1月在重庆,他指出,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2月在江西,他指出,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法、减法一起做。5月在黑龙江调研时他指出,只有横下一条心,扎扎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才能出现一个大的跃升。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意义重大。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徐州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国有企业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骨干力量,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在改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动摇、不容忽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吉林调研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作用,维护好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必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改革新起点必须有新突破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明确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2015年7月,习近平到吉林考察时强调:“要紧扣关键领域做好改革谋划,蹄疾步稳往前走,不能在等待观望中错失改革良机、拖延改革进程。”

  五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不过,在充分肯定改革成效的基础上,应该看到,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的任务依然艰巨复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很显然,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当前,改革大业依然任重而道远,只有迎难而上,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做好改革工作意义重大。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调研时强调:“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总结经验、乘势而上,在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铿锵有力的声音,吹响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进号角。

  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不断开拓创新。正如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所说的: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调查研究,立足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调研时强调,要多调研、摸实情,盯住抓、抓到底,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这样鼓励大家。百舸争流千帆竞,重整行装再出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航程中,中国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改革发展之路上接力探索、接续奋进,取得新的奇迹。

关键词:改革,习近平责任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