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时整,北京市一所大学附属小学门口,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双桥东路六号院的老人张辛将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停在路边阴凉处,放下后座的靠背,坐在车上等待放学的孙子。
“要考试了,学校取消了课外兴趣班,平常都是四点十四分放学,最近一个月改成了三点半放学。”张辛说,自己每天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门口等孙子,接到孙子后就在学校附近的超市买菜,回家后,他看着孙子写作业,老伴儿就开始做晚饭。
目前,在一些城市,像张辛这样为了照顾孙辈而离开老家的老人还有不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有媒体将他们称为“老漂族”。
本可以在家乡安享晚年的老人,为了帮助子女来到陌生的城市,操持家务、照顾孩子。那么,他们在异乡生活得习惯吗?和邻里的关系如何?能享受医保等社会福利吗?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儿女工作忙孩子没人带
据了解,老人离开老家的主要原因是帮助子女照看孙辈。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妇联小区的李洁今年70岁,一个月前,她从山西老家来到北京,住在儿子家里,帮忙带孩子、做饭、做家务。
据李洁介绍,每天早上7时10分,她要带着孙子出门,从家里走到学校需要20多分钟,孙子7时40分就要上课。
为什么来北京?李洁说:“他们(子女)没时间,我过来帮他们带孩子,做饭。”
送完孙子,李洁便去家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准备午饭。她说:“我们住的地方离菜场挺近,基本上每天都去那儿买菜买水果。”
由于中午子女都不回家吃饭,所以李洁便简单吃点。睡过午觉,大约下午2时30分左右,李洁就该出门去接孙子了。
最近北京气温高,再加上学校修改了放学时间,所以李洁每天出门都要戴好遮阳帽,接到孙子回家后,李洁既要看着孙子写作业,还要给儿子、儿媳准备晚饭。
“现在我把孩子接回去,还得管他写作业,一边看着孩子写作业,一边给他们做晚饭。”李洁说。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华龙美树小区的陈昊今年69岁,他从湖北老家来到北京已经10年了。
“我女儿的小孩还没出生时,我们就过来了。”陈昊说,他每天下午都提前半小时到学校门口,站在固定的位置等外孙放学。
陈昊老两口住的小区离学校不远,两位老人分工明确,陈昊负责接送外孙,老伴儿在家做饭、做家务。
每天早上7时30分之前,陈昊就要把外孙送到学校,下午3时就要到学校门口接他。外孙有时候需要上课外辅导班,陈昊也一直陪着。
“他们工作太忙了,我们就过来帮他们看孩子。”陈昊说。
孙珍和老伴儿住在北京市朝阳区双桥附近自己的房子里,她1993年举家从重庆搬到北京,孙珍也是每天下午负责接孙女和外孙放学。
“早上他们父母送,我就每天下午过来接。两个孩子在我那里写完作业、吃过晚饭后,他们的父母各自来将孩子接走。他们工作忙,我就帮他们接一下孩子。”孙珍说。
参与社区活动热情不高
老人在帮助子女照看孙辈之余,对于新的城市的生活一时还难以完全适应。
陈昊偶尔会听说社区里举办文化活动,但是他从来没有参加过。问及原因,陈昊告诉记者,“太忙了,要照顾孩子啊”。
陈昊在老家时经常在公园里下象棋,饭后还出门遛个弯,但是来北京之后,他就很少出门,每天都是接送孩子,一直忙着家里的事情。
“北京的小区都是高楼,每家都独门独户。”陈昊说,邻里见面只是打个招呼,并没有什么深入的交流,所以也谈不上熟悉。
孙珍对此也有相似感受,她说:“小区的人关系一般,我们都住高楼,一般都不开门,自己进了屋就关门了。”
除了接孩子之外,孙珍最经常的娱乐活动就是去公园里跳舞,但并不是和周围邻居一起跳,而是与之前认识的一群姐妹偶尔约着跳。
“她们基本天天都在跳舞,我一周最多去三四天。”孙珍说,社区有时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但她很少参加,她觉得和邻居也不熟悉,不想参加。
相比于陈昊和孙珍,李洁每天晚上等儿子和儿媳回到家,吃过晚饭,收拾妥当之后,自己会出去遛弯,而且她还是个体育爱好者,小区里组织过老年人羽毛球和乒乓球比赛,李洁很喜欢这两项运动,因此她有时也会参加。
不过,李洁现在还不怎么认识小区里的邻居,她告诉记者,一是因为来的时间短,二是邻居也很少出来。
“现在天气热了,邻居都在外面遛弯,我偶尔也会和他们聊天。”李洁说。
不能享受当地医保待遇
许多老人在随子女到外地后,社保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孙珍虽然来北京生活有些年头了,但是她的医保一直在老家,所以孙珍始终不能享受北京市的医保待遇,她看门诊要使用外地的医保卡,使用外地医保卡看门诊都是自费,不能报销,包括买药等也不能报销。
“住院的话,可以拿回去报。以前我住院就是拿回去报,现在没住过院,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孙珍说。
谈到医保,陈昊说:“在北京享受的医保待遇有限。我们在北京看病属于异地就医,只有住院可以报销,而且要回到原地市才能报销。”
平时如果得了感冒等小病,陈昊会去社区医院看病,而如果发现身体有问题要检查的话,他就去大医院,偶尔也会去药店买点常用药,但不管是药店、社区医院还是大医院,门诊费用的报销都很复杂。
“根据我们当地的医保政策,对我们外地就医的要办手续,办了手续以后把门诊这一部分的现金给你。在当地是不给现金的,每一年报销有额度,分个人账户和报销总额。”陈昊说。
未来还是想回老家
在外地时间长了,有的老人会想家,但现实却很无奈。
“和孩子的父母相比,肯定是我陪着孩子的时间更长。不过孩子现在上学了,也无所谓,孩子整天都在学校里。”谈到儿子和女儿每天忙工作,没有时间陪孩子,孙珍的目光黯淡了不少。
孙珍的老家重庆与北京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差异很大,孙珍告诉记者,来了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了。
在被问到以后考不考虑回老家时,孙珍叹了口气说,“我来北京的年头长了,都这岁数不在北京还能去哪儿”。
李洁的儿子和儿媳也是每天晚上7点多才能下班回家,每周除了周日休息外,其余时间都不休息。
问及打算在北京待多久时,李洁说,“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现在都没人管,怎么也得待几年”。
李洁已经计划好,等到孙子上了初中,不再需要人经常照看之后,她就回山西老家,她觉得自己不能适应北京的生活方式。
“这边的生活节奏太快,习惯不了。”李洁说。
陈昊一家人很少一起出游,他说,“我们很少出去玩,因为孩子天天要学习、复习,课程比较紧”。
除了外孙学业很紧,陈昊女儿和女婿的工作也很忙,每天晚上下班很晚,陈昊忙着家里的事情,平时的放松方式就是和几个朋友去逛街、逛超市、买菜。
被问及是北京好还是老家好,陈昊说,“生活习惯还是老家好”。
未来,陈昊也不打算一直在北京,他说,“以后孩子大了,可以自己读书了,不用接送了,我们就可以回去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