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燕郊之囧:学生年增5000 教师缺口400
“我们辛苦地在北京工作,在燕郊买了房,躲过了北京高昂的房价,不想却陷入燕郊的‘教育荒’。”北漂张继东发现,孩子升入燕郊初中一个多月了,仍然没有专职语文老师,现在只能由副校长代课。 河北燕郊紧邻北京,成为在北漂一族安家置业的首选之地。到2014年,小小的燕郊人口已达60万,人口密度是北京城的2倍。人口的剧增,带来的是基础教育沉重的压力,七八十人的超大班在燕郊已是普遍状况。 三河市教育部门称,三河市整个中小学校教师缺口达500多人,燕郊占400多人,仅今年一年中小学净增学生6000人,其中燕郊5000多人。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过程的推进,京津地区人口大量往周边城市扩散,基础教育能否跟得上人口疏散的程度将会影响一体化的进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史静寰建议,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北京、天津及河北应该建立教育资源沟通机制。任何一地缺少教师,都可以统筹输送,学校不足,也可以统筹建立分校。 北漂燕郊安家:“一切为了孩子” 燕郊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西与北京市通州区隔河相望,距离天安门直线距离30公里。 车辆刚过潮白河大桥,迎面而来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楼盘。转入燕顺路,车流、人流密集起来,抬头是高耸的住宅楼,仿佛置身天井。 在102国道的两侧,一排排临街门面房则是各个小区的售楼处。 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去年,燕郊有大大小小120多个楼盘,单在燕顺路上,即排列了20多个楼盘,可容纳20余万人。 燕顺路以西只有汇福实验学校一所学校,它的服务片区则包括周围14个社区,每个社区人口少的在四五千人,多的达到一两万人。 公开资料显示,燕郊的人口从1992年建区之初的2.3万人,激增至目前官方公布的60万人。而在2007年前,燕郊只有10余万人。2007年到2014年,燕郊小学生也从9000多人增加到23100余人。 36岁的张继东来自秦皇岛,1998年来到北京工作,一直没有燕郊户口,女儿张欢(化名)现在在汇福实验学校七年级三班就读。2009年,张欢即将升入小学时,他贷款在燕郊买了一套二手房,此时汇福实验学校也刚开始建好招生。 因所买房子在学校片区内,欢欢成了第一批招生入学的学生。 张继东夫妻俩都在北京上班,每天早上6点半,他们便会离家进城上班,直到晚上7点左右回到燕郊家中。“早上她会自己出去买早点吃,中午就自己回家做饭吃,我们俩只能晚上回到家见到孩子。” 没有语文老师,家长慌了! “妈妈,我考不好您可别骂我,我们没有语文老师。”9月末,临近月考,张欢对妈妈说。 早在刚开学两三天时,张继东就知道学校没有上语文课,这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他和其他家长们以为学校会解决好。直到孩子快要月考时,家长们才发现事态的严重性,远不是他们之前想的那样。 10月19日,燕郊汇福实验学校初中部,近80名学生正在上自习。 10月12日,七年级二班、三班的学生称,课表上安排平均每天有两节语文课,但是他们的语文课大都是自习,或者由课代表带着读课文,“其他班的语文老师就代讲过两三节课。” “都开学一个多月了,我们才学到第三课。”七年级三班的学生说。 新学期开始,七年级二班、三班,两班150多名学生没好好上过语文课,家长们慌了。 国庆节前,张继东和两个班的学生家长,去找了校方,结果是暂时无法解决。校方的回答让家长们愈加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现在不把这个事解决好,那后面升上来的学生怎么办?我们到时升到八九年级还会面临一样的状况。” 家长们发现,随着人口的剧增,燕郊学生暴增的问题早已显现。 8月30日,家长们到学校拿入学通知书时,同时接到汇福实验学校纸质通知。通知告知,因人数太多,校舍缺乏,决定将初中部七年级搬往不远处的第八小学。 家长们提供的校方情况说明中,学校解释:“预计到我校就读的新生人数在1000人左右,而今年初三毕业人数仅210人,净增800人,学校现有空余教室5个,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学生剧增,一班挤下88人 10月20日下午5点左右,汇福实验学校7年级1班正在上自习。 讲台上,一名女老师将头“埋”进半米高的作业本中,紧张地为学生批改作业。这个现有75名学生的班级,很是拥挤。 每排课桌的间隙,刚好容得下一名同学通过。 在小学部,班级超员现象同样严重。每个教室最后一排学生均与后墙紧贴着,第一排课桌距离讲台不到1米。 前后桌之间的距离仅有三四十厘米,体型略胖的学生,每次挤进去,前后桌都要跟着晃动。 学生的暴增,远比想象得快。汇福实验学校副校长李立强说,学校当初规划容纳2500名学生,现有5300多名学生。近三年学生增加明显。目前学校班级人数都在70人以上,小学部班级人数最多78人。为节省空间,学校将部分班级的靠背椅改成小板凳。 老师们讲课都要戴扩音器,即便这样,声音小一点,后排同学都会大喊“听不清”! 距离汇福实验学校7公里外的燕郊开发区实验小学,也是拥挤不堪,最多的班级达到88人。 实验小学校长王英魁最近刚参观北京亦庄一所学校,“我们非常羡慕人家,同样是两万多平方米,人家只有900多学生,我们4500多人,足足是人家的五倍之多”。 学生急剧增加,首先带来是校舍不足。燕郊的学校只好将学生的活动场改建为教室。 在汇福实验学校,连体楼之间的空地,原为学生课间活动的场所,现已经被学校用彩钢板围成简易房,当成学生们的教室。这样的教室,该校有12间。 此外,老师办公室也被腾出,老师们则搬到楼道空间改建的办公室内。 家长们将这一切归咎于,“政府在大力发展商业地产,每年征地收入、税收很多,但是在教育方面却跟不上。” 10月19日,燕郊汇福实验学校放学,校门口站满托管机构工作人员。 张继东想起了女儿小学的时候,那会儿刚开始的时候一个班40多人,然后一年一年的增加,六年过去了,人数也跟着翻了番。很多次的家长会,七八十个家长,聚集在一间教室,一半人只能站着开会。 张继东设想了最坏的结果,如果这样的情况得不到改善,他只能把房子卖了,带着孩子回老家。 教师匮乏,一周难上一节体育课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近年来,燕郊每年新增小学适龄儿童有2000多人,相当于每年新建一所小学的规模。2015年,燕郊小学净增学生有4000多人。学生暴增,老师的编制却没有太大变化,这就造成了师资严重缺乏。 据2001年10月,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规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城市初中是1∶13.5、县城初中是1∶16,城市小学是1∶19、县城小学是1∶21。 以燕郊开发区实验小学为例,目前学校有4500多人,教职工140余人。师生比达到1:32,远低于上述标准。 王英魁说起他们这些校长一碰面,讨论的都是缺老师的事儿。“你今天招外聘的了吗?你这儿补齐没有?”“你这儿如果有富余的给推荐俩吧。” 教师紧缺,学生剧增,老师也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汇福实验学校英语教师吴老师说,“现在不管是安全还是教学压力都很大,每天6点半到学校神经都是紧绷的,仅为班上70多个孩子改一次作业就要仨小时。” 教师不足带来的还有素质教育难以有效开展。以汇福实验学校为例,体育老师加外聘的有8人,平均每个班一周上不了一节体育课。学生的音乐课也不能保证,全校只有5名音乐教师。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也想过多种办法解决。除了向教育部门申请编制、外聘教师。一些校长重新走上讲台,担起了讲课任务。 汇福实验学校张姓副校长,目前在为七年级代语文课。为此他每天回家都要备课仨小时。 据他讲,学校老师现在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当俩人用。有时候教研和教学有冲突,他只好不参加教研活动,“孩子们的课不能落啊!” 教育困局:一年暴增6000学生 “家长和学校反映的情况都是实情!”10月19日,三河市教育局副局长孙士猛介绍,目前三河的中小教师缺口达500人。 孙士猛深有体会,近年来,燕郊人口大量涌入后,学校建设跟不上人口增速。最开始三河市教育局新建学校,如汇福、七小、八小等学校,除一所农村小学周边没有什么开发的项目,也就200多人,其他基本都是2000人以上。 据了解,今年三河市中小学净增量大概6000人左右,其中燕郊应占5000人左右。相当于一年增加了三个小学的容量。 同样,燕郊教师紧缺也相当严重。孙士猛介绍,三河市缺500多名老师,燕郊大概占400多人。 燕郊汇福实验学校周边高楼四起,附近社区多达14个。近几年学生暴增,目前有5300余学生,挤在这一所学校上课。A08-A09版摄影/新京报记者彭子洋 据其回忆,2002年国家不再管毕业生分配,教师招聘停了两年左右。2005年三河开始招聘大学生,当时比较严格,要二本及以上,还要有三河户籍。一年招120人左右,最多的时候150人。 当时三河教育局测算,教育系统每年有自然减员,大约110人,新招的120名教师,基本能满足需要。 变化在近两年加剧,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三河及燕郊人口大量涌入,三河市教育局副局长孙士猛形容,“措手不及。” 他说,“太快了,过去学生一年增长2000人,现在一下增长6000人,根本反应不及。” 外聘教师工资低,也是招不到教师的重要原因。孙士猛介绍,财政每年都按师生数量,给学校固定拨款。学校再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外聘教师。一个月工资仅能给到1500元左右。 低廉的工资加高强度的工作,很难吸引大学生。 此外,对于学校增加教师编制的问题,孙士猛称,教师缺编的问题是城镇化带来的必然的问题。国家是有编制的规定,多几个编制意味着财政开支增大。“教育局多次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但教师紧张状况仍未缓解。” 孙士猛表示,今年暑假期间,三河教育局提出增大今年教师编制比例,将招300名有编制的教师,并将持续3到5年按此规模招聘。目前方案已经出台,希望3年左右,可以满足三河中小学教师短缺现象。 -建言 专家建议京津冀统筹解决教育问题 对于燕郊学生暴增,师资匮乏现状,多位教育界专家表示,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逐年在加快,京津冀人口的分流也是趋势。这绝不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也承担不了。 面对学生数量大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康丽颖认为,在现有学校增加班级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学校班级不可能无限制增加。 康丽颖表示,学生增加和人口流动有关系,燕郊是有区域生活优势,应该在区域规划中考虑到它的人口流动,以及本区居民入住的结构。 比如居民是多大年龄段,孩子上幼儿园还是上小学,在城区新建的时候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这应该是一个政府的整体规划。她说,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可以给缺少教师的地方一定的政策倾斜。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史静寰一直关注京津冀教育均衡问题。 她说,燕郊的独特地理位置加上近三年的京津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教育失衡问题必然发生。燕郊作为特殊区域,到底是京津冀三地谁来统筹考虑,目前都没有达成共识。 史静寰解释,义务教育理论上是由政府负责来规划设计,但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情况下,教育虽然也被讨论,但是远不如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和完善程度都不够高。 她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最重要的是人员的流动,人员流动带来的户籍的挑战,还有特定区域人口的突增带来的义务教育的布局变化。这些都是京津冀一体化当中最基本的变化,如果说在规划当中,对于没有与义务教育相配套的弹性制度,这将是规划缺位。 史静寰建议,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北京、天津及河北应该建立教育资源沟通机制。任何一地缺少教师,都可以统筹输送,学校不足,也可以统筹建立分校。 |
关键词:燕郊,北漂,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