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速读中国

10年间,汶川地震灾区再生育婴儿共3542名

来源: 四川新闻网  
2018-05-08 16:35:14
分享:

  2018年5月5日,23个再生育家庭与华西第二医院的专家在成都重逢。本文图片均来自四川新闻网(除署名外)

  “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健康成长。”北川夫妻王树云和刘洪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8岁的女儿婷婷(化名)开开心心地长大成人。10年前,他们19岁的儿子在地震中遇难,得益于政府再生育工程,女儿婷婷成为震后首个出生的试管婴儿宝宝。现在,一家人开启了幸福生活,8岁的婷婷如今正在北川县城里的小学读二年级。

  据了解,2008年7月,原国家计生委在四川省启动了“5·12”汶川地震灾区免费再生育全程服务工作。四川省成立省级再生育技术服务专家组,打通了再生育服务绿色通道,建立了覆盖整个灾区再生育群体的体系,全程帮扶,直到孩子出生。再生育是一项软工程,四川全省140余家医疗保健和计生服务机构、58名生殖健康知名专家、3100余名技术服务人员、2800余名计生干部参与了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

  再生育孩子的出生,为有成员伤亡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安抚,让家庭重新完整,让生命继续延续。据介绍,截至目前,四川全省地震灾区再生育婴儿共有3542名,这些孩子跟婷婷一样,正在健康成长。

  “5·12”地震后四川首个试管婴儿婷婷(化名)(右二)现在已经8岁了。受访者供图

  那年震后:

  父母无法接受突然的离别将遇难孩子照片随时揣身上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地动山摇,地震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悲伤笼罩了整个大地。地震后的第三天,时任川大华西第二医院院长的毛萌,带着医院的专家队伍到了灾区。毛萌回忆,在灾区义诊时,她发现有一个场景总是在重演。“几乎每个来咨询的父母,都小心翼翼地用东西包裹着自己遇难孩子的照片,然后拿出来给医生讲述自己孩子的可爱和懂事。讲完之后,就会激动地哭泣。”

  毛萌说,自己有着儿科医生和母亲的双重身份,她心里很明白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性。“地震来得突然,很多学生遇难,孩子们说没就没了,这对任何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毛萌说,在这个阶段,华西第二医院的专家团队到灾区就是要了解灾区的父母们目前的状态,以及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都江堰、北川、绵竹……专家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从医学角度告诉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还有机会重新要一个孩子来让家庭再次变得完整。“当时我们到灾区,就像是一颗定心丸,让很多失去孩子的父母得到安抚。”

  华西第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李尚为教授为记者讲述当年再生育工程的开展情况。

  华西第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李尚为教授在震后到达的第一个地方是北川。在那里,她接触了失去孩子的父母,发现他们的心结已经结上,心理状态非常糟糕。“作为一名生殖医学工作者,我有责任去帮助这些家庭。”李尚为说。据了解,华西第二医院的专家们到灾区后达成了一个共识:灾区失去孩子的家庭的再生育问题需要被关注,并将这个情况反馈给了原四川省计生委。

  震后再生育家庭开心合影

  暖心安抚:

  组建再生育技术专家组灾后生命重建温暖人心

  灾区再生育问题引起了原四川省计生委的重视,震后不久,该委立即组织对震后子女伤亡家庭再生育意愿的摸底调查,并及时向原国家计生委和省委省政府作了专题汇报。2008年7月,原国家计生委启动了“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灾区再生育技术服务,并全面加强业务指导。

  随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及时作出了《关于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好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通知》,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2900万元,确保灾区再生育服务工作顺利推进。

  很快,省级再生育技术服务专家组成立。时任川大华西第二医院院长毛萌主动请缨,担任专家组组长。“第一阶段的救援工作结束后,当专家组再去到灾区时,再生育一个孩子成为众多失去孩子家庭的愿望。”毛萌的想法,得到了原四川省计生委相关领导的支持。专家组成立之后,具体如何开展工作才能扎实有效?专家组的专家们多次交流讨论,最终形成了一套整合省、市、县优质技术医疗卫生资源,对再生育家庭进行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服务相结合的思路。

  四川省再生育技术服务专家指导组组长毛萌(左)和专家李尚为(右)再次见面时,一同聊起了当年的再生育工程。

  毛萌介绍,当时,专家组从4个方面理顺了再生育项目的实施。一是梳理政府资源。统计省、市、县(区)、乡计生委的资源情况,解决了专家组到当地后如何对接、让工作落地见效的问题;二是梳理专家资源。弄清四川省到底有多少专家资源可用;三是建立政府和专家衔接制度,从而稳步推动工作;四是制定服务流程标准。单独讨论专业化的流程如何做、绿色通道如何搭建等问题。

  生命重建的绿色通道就此打通。专家团队建立了“一站式、一卡通、一对一、一月一随访、一家一档案”“五个一”工作机制,服务对象凭卡免费享受孕期保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住院分娩等全程技术服务。四川全省有140余家医疗保健和计生服务机构、58名生殖健康知名专家、3100余名技术服务人员、2800余名人口计生干部参与了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

  张迅将当年再生育的宝宝照片一直保留在手机里。

  新生不止:

  震后首个试管婴儿诞生10年间新生孩子数量不断壮大

  家住北川县曲山镇杨柳坪村的王树云和刘洪英夫妇在地震中失去19岁的儿子。43岁的王树云做过输精管粘堵绝育,这种情况复通很难,因此,他觉得再生一个不现实。面对儿子的突然离去,40岁的刘洪英常常精神抑郁。再生育工程的启动,给夫妇俩带来了希望。刘洪英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曲山镇计生办的工作人员到家里来告诉自己,可以通过试管婴儿来再生一个宝宝。2009年3月初,从来没有听过试管婴儿的刘洪英和王树云夫妇跟随着计生办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做检查和生育能力评估。

  据四川省再生育技术服务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杨丹介绍,由于王树云做输精管黏堵绝育手术20多年,再疏通的机会小,经过专家们的讨论,最后决定采用卵胞浆内单精注射技术解决受孕问题。王树云经过人工取精,刘洪英接受了卵胞浆内单精注射。14天后,医院确认刘洪英一次受孕成功。由于已经属于高龄产妇,刘洪英怀孕之后还打了两个月的保胎针。2009年12月18日2点28分,在绵阳市计生所,刘洪英剖腹产出一个5斤6两的女婴。“我当时是局部麻醉,人是清醒的,听到娃娃哭声时,激动地哭了。”

  如今,刘洪英的女儿已经8岁了,一家人也从杨柳坪村搬到了北川新城,8岁的女儿已经读二年级了。刘洪英夫妇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10年过去了,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他们夫妻俩非常开心。“感谢当年帮助过我们的人,希望未来女儿能健健康康、开开心心地长大。”现在,刘洪英夫妇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因为他们不光有了8岁的小女儿婷婷,他们的大女儿也拥有一儿一女,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幸福。

  再生育项目的实施,让很多像刘洪英一样的家庭重归完整。她们有的自然受孕、有的通过生育辅助技术受孕。10年间,四川全省地震灾区再生育婴儿共有3542名,他们的出生,给各自所在的家庭带去了希望。华西第二医院优生学科教授张迅是当年专家组成员之一。每个周末,他都会去灾区与自己负责的再生育夫妻聊天。“在灾区,我发现除了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有心理问题,通过与再生育家庭不断地谈心,其中有些年轻的妈妈心理问题解决了,也自然受孕了。”随着孩子们一个个出生,张迅收到了很多新生孩子的照片,直到如今,这些照片张迅都一直保存着,每次当他再看这些照片时,他都会眼眶湿润。

关键词:汶川,地震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