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品牌,“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已成为一张新名片。4月10日零时起,我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最大的亮点是“复兴号”列车开行“扩容”,不仅新增车站、车辆加密,上海、浙江、江苏、安徽至北京的时间也进一步缩短。
“复兴号”开行“扩容”带来的不仅是“加速度”。还有哪些新变化?“中国网事”记者走进新开行的“复兴号”列车一探究竟。
“扩容”为旅客提供更多选择
封盛是京沪高铁“复兴号”列车值乘的列车长,她对半年多来“复兴号”列车乘客的变化感受颇深。
“首发那天,旅客对‘复兴号’更多的还是新鲜与好奇,除了竞相在车头拍照留念外,很多旅客上车后更想了解设备设施有哪些变化。”封盛说,“我记得有一个火车迷专程来坐车,他对照着新闻报道,把车厢、座椅、插座、席位号显示屏统统看了一遍。”乘坐舒适、环境优雅、快速便捷的“复兴号”已成为越来越多旅客的首选。
自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列车投放京沪高铁正式运营至今,上座率始终在95%以上。
由于京沪高铁已开行的350公里时速的“复兴号”列车仅有7对,几乎列列“满员”,不及早订购常常买不到票。此次铁路运行图调整后,自4月10日起,京沪高铁“复兴号”列车增加至15对,能够满足更多旅客的需求。
同时,长三角“复兴号”开行再次扩容,扩大开行线路除京沪高铁外,还有沪宁城际、宁杭高铁、合蚌高铁等,“复兴号”开行总数由调图前的45列增加至86列,约占全国日开行“复兴号”动车组总数的37.5%。
不仅车辆加密,开行“复兴号”的车站也有新增,上海站、杭州东站、合肥南站也首开至北京南站的“复兴号”列车,为旅客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新图实施后,“复兴号”列车实现“加速跑”,上海至北京间通过压缩停站,实现最快4小时18分可达,较调图前压缩10分钟;杭州、合肥、南京至北京间最短旅行时间为4小时18分、3小时35分、3小时13分,较调图前最快列车分别缩短36、25、8分钟,沪浙苏皖进京时间进一步缩短。
新技术不仅提速还提升服务
如今,旅客对“复兴号”越来越熟悉,上车后上网、点餐都轻车熟路。“现在不少旅客一上车就打开无线网络,连接免费的WiFi上网。有了网络,我们的工作也更加便利了,可以通过席位号占用显示屏查验车票,既减少对旅客的干扰,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复兴号”列车长薛峰说。
薛峰在京沪高铁“复兴号”首发当日承担G10次列车的乘务工作,当时的她每次出乘前都会带些现金。“有的旅客需要在车上补票又没带现金,我就准备一些以备不时之需。”薛峰说,“没过多久,我发现现金用不着了,现在车上补票可以使用移动支付了。”
时常选择周边游的王小姐说,每次出行都会先了解一下,哪趟车是“复兴号”,坐上“复兴号”旅游比自驾轻松多了。
“现在‘复兴号’列车越来越多了,空间宽敞,座位舒适,睡个觉就能到目的地,无聊了还有无线WiFi可以上网,带上老人孩子出行也很轻松。”王小姐说。
“复兴号”的速度是中国高铁的标杆,服务也同样是标杆。通过应用新技术、规范管理,“复兴号”列车上的服务也推出许多新举措。
高铁外卖、送餐上车已经不稀奇。如今,部分“复兴号”列车的座位上有供旅客点餐的二维码,旅客只要扫码选择自己喜欢的菜品并完成支付,半个小时内餐品就能送到座位上,连餐车都不用去了,真正做到订票、订餐尽在“掌”握。
“复兴号”领跑加速区域融合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长三角密集的高铁网络,有力推动着区域融合发展。到2017年底,长三角地区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万公里,其中高铁3667.8公里,位居全国铁路网第一。
依托密集的高铁网络,长三角已经形成“1小时、2小时生活圈”,为区域经济发展搭建了新动脉,“同城效应”和“双城生活”变为现实。
高铁成网运营,带动一座座新城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上海虹桥、南京南、杭州东、合肥南等一大批现代化高铁客站建成投入使用,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潜力,也带动了沿线经济协调发展。动车组开行实现公交化,各大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
铁路发展的红利惠及民生。高铁纵横交织提升了长三角铁路运能,实现多个站点、多个方向开行动车,缓解了区域运力紧张,方便旅客出行。
准点、快捷的“复兴号”还成为一些人的“通勤车”。一直在上海工作的姜先生住在昆山南站附近,他打算房子就买在昆山,每天乘坐早上7点24分的“复兴号”列车从昆山南站到上海站,再换乘一趟地铁,全程仅需要40分钟左右。“比住在上海的很多同事还方便。”姜先生说。
区域内高铁网实现“内循环”,跨区域通行又实现进一步的互联互通。长三角高铁成网运营,与珠三角和京津、东西部地区城市群形成快速便捷“交通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运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