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社会万象

“博物馆里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加入春节节庆活动的行列

来源: 人民日报文艺  
2018-02-20 09:13:16
分享:

  十几年前的春节,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防火防盗,老百姓的节庆活动和博物馆还没有明显的联系。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博物馆里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加入春晚、新年音乐会、贺岁电影等春节节庆活动的行列。

  首先开始的是社教活动。如内蒙古博物院,从2004年开始在春节期间开展教观众写春联、剪窗花、踩高跷、扭秧歌等,主要是丰富博物馆的参观内容,增加节日气氛。

  2008年前后,贺岁展开始在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出现。各博物馆以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为主题,以本馆藏品为依托,结合动态演示项目和数字化多媒体互动的生肖展,备受观众喜爱。如首都博物馆“博物馆里过大年”农历新年系列展第一回“乡土·乡俗·乡情——老北京传统节令风情展”在2008年红火开幕,随后一年一展,连续举办“牛年吉祥”“虎跃千年”“灵动宝兔”“祥龙瑞彩”“御马摇铃”“大美吉羊”“大圣来也”“金鸡唱晓”“瑞犬望春风”等原创贺岁展览,一直延续至今。南京博物院在2009年以“中国牛”开始了生肖系列展览,中国牛、盛世虎、欢腾兔、腾飞龙、报春蛇、奔腾马、大吉羊、如意猴、锦绣鸡、幸运狗,到今年已十期。随着各地参与的博物馆逐渐增加,生肖展从最初对文物的简单摆放,到内容策划和互动项目逐渐丰富,已各自形成品牌。

  展览提升的同时,融入了节庆民俗文化的历史追溯及演变。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2009年开始举办“成都金沙太阳节”,利用博物馆室外空间,以太阳、金沙、民俗为主题,通过观灯、烟花、美食、非遗技艺、演出等形式,延伸室内展览主题。2010年太阳节加入特展,2018年的展览是“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室内展览与室外活动互动。金沙太阳节至今已举办十届,昼夜开放,成为春节期间成都的著名文化品牌。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文化投入的加大,博物馆贺岁档展开更深层的文化建设。如南京博物院2017年“和·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之道”“禧春——南京博物院丁酉贺岁特展”、2018年“回家过年”,从禧春的忙年闹春、吉祥图案、和合的和谐观念与祝福,到回家过年的期盼,邂逅温馨的春节故事,提炼出春节这个传统中国节日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回家过年”作为探索性展览,通过不同年代的家庭场景和用品,反映中国现代化进程下百姓生活的“变”与“不变”——“变”的是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中国人最重视、也最熟悉的“过年”这样一个切口,传达企望生活安好的百姓愿望。展厅中悬挂着吉庆有余题材的公共装置,进一步阐释了展览主题。

  今年春节档期,更是专题、生肖、民俗等各类大展齐上阵。2018年,上海博物馆“典雅与狂欢:来自雅典卫城博物馆的珍宝”、山西博物院原创展览“争锋——晋楚文明特展”、广东博物馆“穆夏与新艺术运动”、苏州博物馆“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特展等跨年度大展纷纷亮相。

  各类各级博物馆在春节唱响年度大戏。据统计,2016年山东地区共举办185个迎新春主题展;2017年北京地区博物馆共举办174项春节活动。

  纵观“博物馆里过大年”的历年发展与变化,从最初被动地参观“点缀”,到主动、系统地策划并形成系列;从开始的简单粗糙到内容、形式的多样丰富;从十几家博物馆的星星之火到全国博物馆的全面参与……如今,跨年展览在展览类型上涉及古今中外;节庆板块成为博物馆全年活动的重要内容。贴近传统节庆生活的生肖展,虽然规模上属中小型展览,但是作为博物馆对传统节日的一种回应,经过十年的经营,站稳了节庆档,成为博物馆展览系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类型。由此,“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理念逐步成熟并形成品牌;博物馆更加融入社会和百姓生活,使命角色更加清晰;博物馆观众数量持续上升,春节活动成为吸引观众的“人气法宝”;博物馆在节庆的特殊时刻与观众建立亲近的良性关系,观众得到培养;春节期间暴涨的人流考验着博物馆的服务保障水平,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高;博物馆与所在区域社会文化建设形成良性互动与促进。

  “博物馆里过大年”,为观众搭建了一个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播知识的平台,已经成为时下的新年俗。它所具有的知识性、丰富性、综合性、艺术性、舒适性、公益性、独特性等特点,是春节其他节庆项目所不具备的,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优越性。作为一个综合文化品牌,它的强劲实力和后劲必将带来更加璀璨的文化春天。(杨玲)

关键词:博物馆,春节,文化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