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新闻调查

象牙塔“拉锯战”:导师让打基础我想早点找工作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沈杰群 2017-09-08 08:41:0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如今回想毕业季,感觉导师教训我们的话都没错。可惜站在那样的时间点,学生做不到那么超脱啊!”硕士毕业两年后,陈然发出这样的感慨。

  夏末秋凉,高校毕业班的求职季开启。身为学子的最后一年,写论文和投简历无疑是核心议题,是必须独立跨过的坎儿。而当前一些准毕业生(以硕士生、博士生为主)在此节点,却不同程度地遭遇了人际关系的困惑。困惑的主体对象,正是与自己关系紧密的导师。

  那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准和修养的导师,往往颇为重视研究生在学术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希望学生能在“象牙塔”中培养起良好的学术基础或科研能力,扎根书斋、潜心钻研,不要被窗外的杂事分心。

  但是,有一部分准毕业生对导师的要求力不从心,甚至深受困扰。外界的就业形势和内心积累的压力,迫使他们为实习焦虑,步入求职季后更全力以赴,不愿为圣贤书投入过多时间。

  当沟通不良时,师生免不了为“学术”与“职场”的价值排序而发生分歧。毕业季中,读书和求职是否难两全?对于准毕业生而言,导师的要求太过“理想主义”吗?

  学生说:论文过关即可,但求职结果有好坏之分

  北方某“985”高校的文科生陈然,是本校保送直研,开始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用他的话形容,兵荒马乱到没法喘口气。

  研究生第一年得修够学分,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而第二年就得“涌入社会洪流”,陈然感觉这个研究生念得没有学生味儿,好像被人催促着转场,学了点皮毛就当即变现了。

  留给陈然和两个同门备战求职的时间并不充裕。研一暑假,他们急急忙忙跑到校外实习,渴求着一丝似有似无的机会。周末,他们窝在自习室“刷题”,迎战秋季招聘笔试。时间溜得飞快,9月转瞬到来。

  某个早晨,陈然正要出门实习,“师门”交流微信群猛然一阵乱响。在这个“沉睡数月”的群里,陈然的导师连续轰炸了5条语音消息。大意是:开学了,应该紧张起来了!

  导师的“论文预警”,他们仨并没太放在心上。口头答应着,却依然“身体在学校,灵魂在公司”。过了10月中旬,3人被叫到办公室,导师的神情很肃杀:“题目呢?论文大纲呢?”他们呆住了。

  陈然的论文题目和大致方向,导师基本认可。两个同门运气不好,导师否定了他们的思路,要求每星期汇报进度,并无情评价:如果不多花时间钻研论文,两人能否完成答辩、顺利毕业都成问题。

  于是,在“秋招”考试最密集的深秋,陈然3人踏上了熬制论文的长路——比其他导师学生“抢跑”4个月!

  “那时候很焦虑,在有限的时间里掰一点给导师和论文。”每天早上图书馆一开门,陈然就进去查文献,学习大约一个半小时;然后出发去公司,晚7点回宿舍,再推进一把论文进度。

  陈然的同门却怀揣执念:“既然是重视实践的专业,且没听过哪个师兄师姐‘挂掉’,为何把宝贵的求职时间割让给论文呢?”

  这分固执,导师也有,不过是彻底反向的。“快成怨气循环了,导师越催,同门越抵触,越不肯认真写论文;结果导师更烦躁,说的话更难听。”师生关系频现小摩擦。

  “单从合格的硕士论文来说,我们导师的学术要求远超平均线。”陈然坦言。时过境迁,他会感激导师彼时的严苛要求,“论文完美总结了硕士生岁月”,但是导师的观念真的很“超前”。“为了论文,我们不得不牺牲一些实习、备考的时间。可是,论文过关即可,求职结果是有好坏之分的呀!”

  导师说:在校做项目打基础,胜于过早混社会

  读完建筑设计专业的3年制硕士研究生,拍学位服照那天,“工科女”张瑶瑶终于松了一口气。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告别和导师的拉锯战,庆祝渡尽劫波。

  “求职季,除非是给导师本人做项目,否则导师不允许我们实习。”早在研一,张瑶瑶和同门已经屡屡被导师拉去做项目。研二暑假,张瑶瑶和同门日日守在宿舍干活儿。导师出版专业书籍,她俩就得亦步亦趋地跟着:踩点、调研、拍照、记录、画图……

  研三刚开学,导师正式宣布,不准她俩出校实习。“在社会单位接触不到核心事务,反倒是在校多做项目打好基础,胜于过早混社会。另外,我会严格把关你们论文的,所以务必待在校安心写作。”张瑶瑶深感不妥,她心仪的两家大设计院,基本都需要至少3个月的实习经历,不然留用希望渺茫。

  经过再三考虑,张瑶瑶口头上服从导师的决定,背地里偷偷向设计院投递简历。“我和特工似的,得在导师和同门面前不露痕迹。”每周排除万难保证“导师日”的照常现身,且更糟心的是,张瑶瑶常要花上两倍功夫,才能让论文显得不那么“仓促”。

  导师对论文要求同样苛刻,要逐字逐句修改,答辩的幻灯片的字号、排版也应符合她的标准和审美。所以,在论文事务最繁忙的一个月,张瑶瑶不得不向offer未定的设计院请假,安心完成论文。

  和“潜心学术”的同门相比,张瑶瑶论文“不够完美”,导师有些不快。“导师有她基于经验的考虑,可我实在不敢拿前程碰运气。”张瑶瑶感慨,为了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难免惹导师不开心。对此,她烦恼又无奈。

  不如淡化师生关系,把学生当“同事”平等相待

  从陈然和张瑶瑶的经历来看,身处求职季,师生双方倾向于从自己的本位考虑问题,但双方的目标、角色迥异,价值观也无法趋同,两者间似乎总存在巨大的撕裂感。

  导师“折磨”准毕业生雕琢论文,难道是“理想的导师”真不懂“现实的学生”的苦衷吗?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路鹏程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从现实角度来看,学生的良好状态当是:在低年级专心读书,到毕业季专心找工作。“在低年级认真学习,能力提升,为将来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奠定厚实的人力资本和强劲竞争力。本来两者不矛盾,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从一入学,就在外面实习,常常顾此失彼,甚或两相落空。”

  路鹏程觉得没必要夸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学生只要提早准备论文,比如从研二开始,每天做一点,日积月累,到毕业前都能顺利完成。另外,学校也可以改革毕业论文形式,比如对专业硕士学生,可考虑用高质量的作品来作为毕业论文。

  作为导师,在指导硕士生撰写论文时,路鹏程亦要求学生持续而严谨地推敲论文,打磨细节。站在导师的立场,路鹏程希望学生的论文要达到本学位基本的学术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能受到扎实训练,学习和掌握理论视野、批判能力、科学方法和严谨态度,这对以后工作大有裨益。”

  有些导师笃信“求职实习耽误学术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应用心理学博士仲理峰认为,实习与研究并不冲突,例如学生去社会单位调研时,会通过实践发现问题,随后自主寻找突破点,这便是实习与学术研究的良好结合。

  “单纯的实习意义不大,实习应该是教育的延续。”仲理峰认为,一方面,论文毕竟是硕士生、博士生毕业的门槛,实习不宜脱离学术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和研究相关的职场实习与学术并不脱节,实践背后蕴含着理论支撑和思维训练。“最好的状态是Learning by doing(边做边学),在应用中发现和学习。”

  对于张瑶瑶那种被导师要求做项目的情况,仲理峰强调,导师私人项目和实习是截然不同的,项目里的人际关系“不对等”。“这两件事功能不一样,项目纯粹是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过程较短,学生对企业了解很少。”仲理峰强调,实习本身应为知识外化的过程,是一种教学环节。

  他相信,在某些情境中,也许淡化师生关系不失为一条理想路径,导师尝试把学生看成同事,两者平等,共做研究,冲突矛盾会减少许多。

  陈然和他的同门们,虽然曾在求职季遭遇困扰,但毕业安定后内心还是会钦佩和崇敬导师,知道导师在校是对自己学业负责,培育自己稳固有力的价值观。仲理峰表示,这一点反过来说明,哪怕师生间会有冲突,为了年轻学子的健康发展,导师还是要坚持自我立场、规划和提醒,不放弃正面引导。

关键词:象牙塔,导师,基础

责任编辑: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