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凉风还会远吗?
明日为立秋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秋,指作物快要成熟之意,立秋是秋天的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逐渐下降。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吹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将开始鸣叫。 今年,继6月24日迎来农历六月后,7月23日又进入了农历鸡年的第二个农历六月,即“闰六月”。什么是“闰六月”?因为农历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月,全年要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约少11天,因此按照农历置闰方法,每隔两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因而农历的闰年会有13个月。 有人说,正是因为今年有两个农历六月,所以天气才会这么热。其实并非如此。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与十二中气,每一个普通农历月必须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凡是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就设为“闰月”——鸡年的六月正是如此,本月只有“立秋”节气,而中气“处暑”落在了农历七月初二,所以只能称为闰六月。 虽然节气是立秋,但现在离出伏的日子还有十多天,而且每年立秋之后,还有“秋老虎”等着大家。今年秋老虎厉害么?民间有一种“顺秋”的说法,说如果立秋如果下雨的话,秋天会来得顺利,如果不下雨,那么秋天的雨水就会少,那么出现高温天气的可能就会增加。 【立秋/节气】 立秋时节,并不是说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划分季节要看“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度以下,才算真正到了秋天。但对于我们成都人来讲,立秋后总还会高温持续,此时余暑未消,既有秋老虎频频发威,又有频繁降雨导致的湿气过重,又闷又热的“蒸笼天”还将持续——这个“秋”,徒有意,鲜有形,这就是立秋后的“长夏”。 这个季节,随着物候更替,街边院落不起眼的角落里,凤仙花悄悄开了。在各种花卉当中,不以色香诱人,仅凭姿容取胜的非它莫属了。“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夏末秋初,香红嫩绿的凤仙,就像栖息在碧绿桐枝上的彩凤,绽露出了妖娆的芳姿。 凤仙花的花朵妖娆“宛如飞凤,头翅尾足俱全”;花姿翩翩“欲羽化而登仙”,凤仙花正得名于此,又因其能染指甲而被称为指甲草、指甲花。 爱美的女孩子,采摘红色的凤仙花瓣,拌上少许明矾,放在碗内捣烂,然后敷在指甲上,再用叶片把手指头包好,隔夜指甲便染成红色,就像涂上了一层蔻丹一样的漂亮。“纤纤素手,十指丹蔻”就是最早对于美甲的诠释。虽然现在有了指甲油,可是还是有很多女孩更愿意用传统的凤仙花来染指甲,虽着色时间长了些,可是它不含任何防腐剂,没有添加剂,更没有刺鼻的气味。 为什么红凤仙花拌以明矾就可以染出“十指丹蔻”的漂亮指甲呢?原来,红色凤仙花的花瓣中,含有一种叫花青苷的黄酮多酚类化合物。这种天然的色素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和种子中。不过这种水溶性的天然色素不能直接附着在指甲上,必须用媒染剂作媒介才能染色。明矾就是一种很好的媒染剂。我们爱美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使用明矾作媒染剂了,明矾的化学成分是硫酸钾和硫酸铝的复合盐,在水解后生成氢氧化铝,是一种浆糊一样的胶质,指甲附上一层这样的胶质,才能吸收凤仙花瓣里的红色染料,使纤纤玉指“染上春纤,一夜深红透”。 凤仙花还有个名字叫急性子。凤仙花属impatiens,拉丁属名原意为急躁的或没耐心的,这个以容貌悦人的大家族里的众多姐妹,都有着一触即炸的坏脾气。凤仙花属的果实是胶状肉质会弹裂的蒴果,果实成熟时,种子会从肉质果荚裂片中猛的弹出。路过的动物或人如果不小心碰上,轻轻一触即炸,种子会喷到好几米远的地方。凤仙花的英文名恰好就是“touch-me-not”——别摸我。 凤仙花属是凤仙花科中最大的属,这是一个有着庞大成员的大家族,全世界已知的就有一千多种,在中国已知的就有近250种以上,占全世界种类的1/4以上,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部和西北部山区。 “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立秋后,在四川青城山潮湿阴幽的阔叶林下,一种有着浅粗锯齿椭圆形叶的凤仙花静静绽放。青城山凤仙花不见于已出版的《中国植物志》记载,因为它被正式命名已是2011年了,对这个四川特有的新物种,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她的倩影,我觉得是“妖娆”。 【立秋/诗意】 在历朝历代诗人心中,秋,自有独特之美。 刘禹锡赞秋咏秋之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展现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又富有生气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气势,引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落霞、孤鹜、秋水三个意象,组成了一幅流动着的壮美图画。那盈盈秋水,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自然的哲学之美。 立秋之后,农作物生长旺盛,极需水分,所以民间有“立秋雨淋淋,遇地是黄金”之说。在古代,倘若立秋之时遇到干旱,地方官就要张罗求雨。公元1073年立秋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周邠和徐畴求雨,《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诗云:“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杜甫《立秋》)跨过立秋这道栅栏,夏日的浮躁渐次内敛为深沉的美丽,秋日的草木摇响了季节的风铃,一个金灿灿的季节正向我们悄然而来。 【立秋/养生】 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有厌食之感;而一旦立秋,虽然仍热,但人们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于是开始萌发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在清朝,民间流行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瘦了当然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什么呢?最解馋的就是炖肉! 唐宋时,在立秋这天,老百姓有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吃六瓜,药方可不抓。这六瓜分别为:黄瓜、苦瓜、丝瓜、南瓜、西瓜、冬瓜。 到了现代,专家认为,立秋后是生津养阴的好时节,高脂肪不利于养生。同时,由于现代人饮食习惯与需要“贴秋膘”的古人相比,已经营养过剩,加上天气渐渐转凉,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故应吃些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 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莲子、番茄等。如此看来,立秋之后,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 |
关键词:立秋,凉风,节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