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河北新闻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探访雄安新区起步区:传统村落静待“蝶变”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王天译 2017-05-11 08:37: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探访雄安新区起步区:传统村落静待“蝶变”

雄安新区小王营村一栋停建的平房前,两位村民正在下棋。王天译摄

五月的雄安新区,莺舞蝶飞,生机盎然,正是麦苗抽穗、谷物灌浆的时节。位于白洋淀西畔的安新县大王镇,成片的麦田交织成绿色的海洋,轻风吹过,麦浪随风起伏。

天还未亮,60岁的田华清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17亩麦田,他已经浇了两天。记者见到田华清时,连靴的皮裤子上满是泥泞,光亮的头顶上也挂着泥点子。“这是麦收前最后一水了,得把地浇透,很费时间。”

田华清家在大王镇小王营村,一家4口人,一双儿女均已成家,种地之余打零工,是他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4月1日,雄安新区横空出世的消息让他惊讶得合不拢嘴,“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都这个岁数了,还能赶上这么大的喜事。”

4月13日,新华社在《决策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纪实》中披露,安新县大王镇小王营村将成为雄安新区起步区的核心地块。消息一出,这个有着2000多人的村庄再次沸腾起来。“我每天只要闲下来,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有关雄安新区的新闻,对国家的大情小事也比以前更关注了。”村民田立中说。

雄安新区小王营村西侧,一名村民正在麦田内灌溉。王天译  摄

听说记者采访,田立中光着脚丫子从麦田里快步走了出来,腿上沾满了泥巴。他说自己初中没有毕业,平时读个小说都觉得费劲,但雄安新区的设立,改变了他的阅读习惯。

田立中一家4口人,也有十五六亩耕地,大女儿今年12岁,小儿子刚刚两周岁。“国家的政策我们都全力支持,想到以后孩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打心眼儿里高兴。”

上午11点,天气已显炙热。50岁的管起军把棋盘移到了小王营村南口的一棵大杨树下,从旁边建了一半的平房里抽出两块砖当做板凳,悠闲地点起一根烟,继续对弈。管起军的女儿在北京一家IT公司任高管,已经定居北京,儿子今年就要读大学。“本来还想着儿子毕业后也去他姐那,在北京谋份工作,现在看来,嘿嘿。”想到未来,管起军不由自主地笑了。

管起军身后的这栋平房几近封顶,但今年年初就已经停工。像这样的在建住房,小王营村还有好几处。

几辆满载砖块的货车从村口鱼贯而出。管起军说,这些都是村民原先买来准备建房用的,现在,大家都在向外卖。

尽管已经66岁了,但杨建业还是有些不习惯这样“安静”的生活。“工厂停了,工地停了,打不了工,感觉自己浑身的劲使不出来。”杨建业的一番话,把围观的村民都逗笑了。习惯了日出而作的村民们确实没有享受过这种“安静”的生活。面对即将到来的改变,他们在安静的等待中充满了期待。

  想到种了几十年的耕地要开发成新区,田立中内心充满了期待。 王天译  摄

和小王营村一路之隔,是大王镇小王村。时近正午,村里的熟食店热闹起来,前来购物的村民络绎不绝。“比以前(雄安新区设立之前)来买熟食的顾客多了好多。”老板说。

午饭的香气四溢开来,在村口值守的杨老海坐不住了。从雄安新区成立那天开始,村子里就在几个村口处都设立了卡口,防止村民向村内运送建筑材料。一个多月过去,这种现象早就不存在了,值守的人们也就渐渐松懈下来。村子从当初的“震荡”回归了平静,一切如初。

“走,午饭到我家吃去,让你尝尝正宗的白洋淀咸鸭蛋!”年至七旬的杨老海热情地邀请记者,爽朗的笑声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完)

关键词:雄安新区,传统村落,蝶变

责任编辑:刘澜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