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文话两会】传统文化复兴的三重意义
传统文化复兴的三重意义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方李莉 三月,春风送暖,草长莺飞。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京举行,举世瞩目。今年,传统文化仍然是与会代表、委员们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中国的文化要想赢得时代的振兴,以饱满的品质回馈世界,必须让传统文化活在今天,达到时代的创造。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表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完全复古,而是当代精神与古典趣味的融会贯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李延声表示,“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诸如此类,发人深思。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推进下,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活态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逐渐与当代艺术创作、城市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那么,这种复兴和融合,有着怎样的积极意义?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方李莉。方李莉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手工艺复兴的研究工作,带领研究小组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扎实的理论思考。在她看来,传统文化的复兴,至少有三重意义。 “首先,非遗项目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复兴,让当代艺术有了更多的原创基因,成为当代艺术崛起的重要基石。”所谓非遗,是指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并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多以传统艺术、民间艺术等形式来表达,因大都地处偏远乡村,一度很少被精英学者所关注。但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情况有了明显改观。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走进了大众视野。“与此同时,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并从传统文化中不断获得灵感、汲取养分,有了更多的创作技巧和中国韵味,而不再仅仅是舶来品。”方李莉表示。 她举例,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便是一部融传统和现代元素为一体的好作品,生动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十余年来久演不衰。著名作曲家谭盾的音乐作品《地图》,将湘西本土音乐与现场交响乐巧妙融合,打造了一种别出心裁的美。著名陶瓷艺术家朱乐耕将传统陶瓷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积极探索城市环境陶艺。再如,今年年初在北京太庙艺术馆举行的“文明的回响:中华匠作展”,让传统技艺、当代艺术同台亮相,可谓一场联接古今、跨界综合的视觉艺术大展,反响热烈。 “其次,促进了传统手工艺行业、产区,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创业门路、就业机会。”方李莉在多年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不少城市正在出现一股强劲的手工艺复兴潮流。例如,在景德镇随处可见的陶艺工作室中,各种茶具、香具、花器琳琅满目,既古朴又新潮。苏州镇湖,则聚集了成千上万心灵手巧的绣娘,她们每天忙于绣衣服、绣桌布、绣手提袋等,饶有兴味。除此,东莞沉香、宜兴紫砂壶、莆田红木家具等,也都闻名遐迩。“从业者中,不乏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当代艺术家、知名设计师,他们每天辛勤劳动、乐此不疲,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为传统手工艺行业注入珍贵的创造活力。”方李莉如是说。 “最后,传统文化的复兴,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与时尚,正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方李莉表示。茶道、花道、香道、园林等传统生活艺术越来越流行,饮茶、养花、焚香、收藏古玩、穿中式衣服、摆中式家具等,成为不少人日常居家的雅好。例如,沉香市场的繁荣,复兴的不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套修身、养心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复兴,有望带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为推动全民阅读、践行礼仪文化发挥积极作用。“生命里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此句言近旨远、流传甚广。方李莉希望,“以传统文化复兴带来的新潮流、新时尚为契机,塑造出一代有文化品位的中国人,让一种更诗意、更有趣、更高尚的生活理念成为广泛共识。”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每当人类社会发生新的转型,都会首先反映在文化上,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对文化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相信随着这一工程的启动,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将稳步推进!”方李莉表示。 |
关键词:两会,传统文化,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