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江苏推出黑臭河治理最新实施方案
到2020年,江苏全省城乡黑臭河道全部疏浚一遍;各设区市和太湖流域县(市)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实现城市建成区水体无异味、水质有效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绿化美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2017年,南京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江苏全省计划实施整治100个以上;到2020年,各设区市及太湖流域所辖县(市)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比例控制在10%以内…… 昨日江苏省政府召开的“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建设系统推进会上,传出江苏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行动最新实施方案。城市黑臭水整治是国家“水十条”部署的明确任务,也是广大群众期盼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攻坚之战。系统布局、科学实施、长效管控已成为当前江苏黑臭水整治的最新思维—— “江苏经济密集、人口密集、城镇密集,地势低平,水体净化能力弱,黑臭水体整治任务重、时间紧,亟需在各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组织协调和部门联动,制定科学的整治方案。”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表示。 系统、科学、长效的考量,是基于江苏黑臭水体整治的现实经验做出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前一时期整治工作不足的修正。去年江苏共计划开工黑臭水体整治项目79个、完成56个。截至去年底,56个整治项目已全部完工,其中29个正在开展整治后效果评估。 在黑臭水体整治中,一些城市超前谋划,有序推进。南京2016年1号文件即《南京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从“拆、截、清、修、引、测、管、景”八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式进行落实;苏州建立了全市城镇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提出了“截污、清淤、活水、保洁”的治水要求;镇江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一湖九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相关职能单位工作职责,统筹协调推进整治。 一些城市则在标本兼治、注重长效上做出了有益探索。“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管”成为宿迁市马陵河整治工程的推进思路,当地大力推进污水截流和雨污分流,从根本上杜绝河道黑臭问题;无锡去年5月印发“市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要求对已完成整治的黑臭水体,定期监测水质情况,同时,加强监管,严厉查处对城市水体造成污染与破坏的违法行为,巩固整治效果。 充分吸纳民意治理黑臭水体,也逐渐成为一个鲜明特色。苏州开通“苏州水务微信公众号”,及时受理城镇黑臭水体监督投诉;连云港先后发放1000余份调查问卷,征询市民对41个城市水体的整治意见。去年江苏省城市黑臭水体公众监督平台共接到群众举报信息136条,其中133条已受理,3条正在核实。 不过,黑臭根治依然任重道远。苏南、苏中、苏北均有城市已整治完成的黑臭河河道,仍存在污水排河现象。而根据江苏省住建厅委托的第三方机构水质检测报告,江苏全省56个已完工整治项目中,除2个项目由于水位太浅、清淤等原因无法检测外,有38个水体水质达标,占比约67.9%;16个水体水质不达标,占比约28.6%。苏北某市13个已完工整治项目中,有8个水体水质不达标! “控源截污是整治黑臭水体的根本,但部分城市控源截污不彻底,特别是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推进力度不够。”陈浩东坦言,黑臭水体整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地政府应加强统筹。但是目前部分城市未落实长效管护机制,造成已完工项目观感较差、透明度较低,难以达到不黑不臭目标,甚至导致已完工整治项目水质恶化重新反弹。 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已纳入2017年江苏省政府重大民生“十件实事”项目。各设区市政府是黑臭水体整治的第一责任人。前段时间,江苏省住建厅与各设区市充分沟通,确定2017年整治任务,并明确具体河道,其中南京109条、无锡10条、徐州17条、常州2条、苏州4条、南通6条、连云港5条、淮安4条、盐城5条、扬州10条、镇江1条、泰州9条、宿迁3条。 为规避此前出现的黑臭水体整治之短,昨日会议上江苏要求各地均须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档案,明确整治目标、重点任务、整治措施和实施周期等,“一河一策”,扎实推进整治工作。目前南京、徐州两市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河道整治方案的论证、立项和审批。 “黑臭水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控源截污成为当前整治的重中之重。江苏要求各地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的基本思路,做到“旱天污水不入河、雨天溢流受控制”。 黑臭水体治理资金需求量大,今年江苏省财政已安排2亿多元用于支持各地整治工作,比去年有大幅度提高。各地也将加大资金投入,并探索黑臭水体整治的PPP模式等。 已整治过的河道如何真正确保清流长存?江苏省强调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河长制”,通过监测水质、定期巡查、落实保洁责任等,即整即管,长效保持。江苏省整治办则将不定期明察暗访加强考核。 |
关键词:治国,理政,新实践,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