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父子兵”成为红土地上的“绿色守望者”
一株长势旺盛的油茶树。 林鑫荣接受记者采访 “真没有想过我会回到山里,守着这几千亩油茶山和养猪场过日子。” 站在长汀县四都镇红都、同仁、羊古岭三村交界的王坑山场上,林鑫荣指着眼前漫山遍野的油茶树咧嘴笑,汗水滴在其晒得黑黝黝的皮肤上,闪起光芒:大学毕业后,应父亲要求回到山沟沟里治理荒山,现在已是第6个年头。 四都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入闽第一站。8月底,当记者随“长征路上奔小康”福建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来到这里时,在一户村民的家里偶遇林鑫荣。他和父亲林慕洪都是这镇上的“名人”,当地有名的“绿色守望者”。 长汀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据1985年遥感普查,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31.5%,不少地方“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四都镇也是如此。其中,红都、同仁、羊古岭三村交界处的王坑山头因为沙质化的土地无法附着植被,满眼望去光秃秃一片,仅有的几棵松树长了20多年才10来公分高。 林鑫荣的父亲林慕洪原是龙岩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老年科主任。2008年秋天,退休的他回到四都镇,看到家乡的山头水土流失严重,着实感到心痛,于是推掉了高薪返聘的机会,带着同样正高职称的妻子搬回到山沟沟里,誓要把这一片荒山变绿地。 “当时请来了不少专家,大家都说这样的沙质地只适合种油茶树。”林鑫荣介绍说,油茶耐寒、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而且还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不仅能绿化荒山,还能带动村民致富。 不过种植油茶,同样也考验着林农的耐力。 “它的回报周期太长,种植8-15年才进入稳产期。”林鑫荣说,每种一株茶苗,要用2、3斤的肥料来养,此外租赁荒山、购置山茶苗也是一笔不少的支出,除草、养护等方面每年还要开支70-80万,“前期的投入太大”。 林家在荒山上建设的养猪场。他们通过“猪——沼——油茶”生态种养模式来提高经济效益。 “老亏损,肯定是不行的。后来在朋友建议下,我们在山上建了20多栋标准化猪舍,通过‘猪—沼—油茶’生态种养模式来提高经济效益,”林鑫荣说。 据匡算,养猪场一年可以养殖2500多头猪,出栏后的收入可以补贴管理油茶的投入。而平时这些猪产生的沼液和猪粪均可以运上山作油茶的肥料,节约肥料的开支。 2011年,对于林鑫荣来说,是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父亲在山上干得热火朝天,但总觉得身边缺乏帮手。 “作为一名医生,他心里总放不下病人,哪怕油茶场的工作再忙,他都要抽空到家乡的卫生院为乡亲们义诊,多的时候,一天要看二三十个病人。”林鑫荣说,面对父亲的执拗和母亲的劝说,他最后选择放弃了城里的白领工作,回到了这个山沟沟里。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当年红军在这里闹革命,流传过不少‘父子兵’的故事,没想到我们现在也成‘父子兵’了。” 比起城市里的繁华喧闹,林鑫荣如今的生活有些单调:巡山看护油茶林;管理工人;为父亲打理半山腰上的养猪场。从早上6、7点忙到晚上7、8点,对于林鑫荣来说已是常事。 “一开始,父亲只是想种几十亩,带个头。结果,这些年慢慢地一点点扩大种植,到现在已经是4600多亩。油茶林面积大了,巡山很辛苦。”林鑫荣说,走上一圈就有20多公里路,“都是小路,很难走,一天走不下来,要好几天才能巡一遍”。 “但这事总要有人来做,首先是一种责任吧:总不能看着年纪那么大的父母那么辛苦地干事业。” 让林鑫荣感到高兴的是,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也跟着一起种起了油茶,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这一方土地,如今已成为颇具规模的油茶山。父亲林慕洪也因为“护土致富”的事迹入选“2013感动福建年度十大人物”。 根据长汀县水保局遥感调查资料,2015年,该县水土流失面积已从2011年的47.69万亩下降至39.6万亩,水土流失率为8.52%,是福建省11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中成效最好的一个。 茶山上立起的一块公告牌 曾经的山地荒芜一片。目前依然能看到沙质化的土地难以附着其他植被。 这种松树因为土地贫瘠,长年不长,被当地人唤作老头松。 油茶山上,依然能看到沙质化的土地硬结严重。 |
关键词:网络,媒体,父子兵,守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