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易县“精准扶贫”帮助上万贫困人口脱贫

来源:凤凰河北 作者: 2016-04-27 08:04:5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梁各庄下黄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特色产业与合作社模式唤起扶贫激情以特色产业片区瞄好扶贫“准星”

  【网络媒体走转改】易县:特色产业+合作社模式独辟“精准扶贫”蹊径

  【阅读提示】4月26日下午,凤凰河北随“治国理政河北新实践——全国网络媒体‘走转改’集体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太行山东麓的保定易县,分别考察了台底村、田岗村及梁各庄下黄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探寻易县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有益经验。

  “输血”不如“造血”,早已成为扶贫的共识。对于易县的扶贫实践来说,“产业扶贫”无疑是造血的源泉所在。在合作社模式的深度激发下,产业扶贫发挥出了巨大的动能,这也让易县独辟出一条“精准扶贫”的蹊径。作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易县在2015年成功实现了全县56800贫困人口脱贫出列。

  产业扶贫+合作社模式:唤起农民的脱贫激情

  台底村,位于易县西部的牛岗乡。来到这个地处深山中的村落殊为不易:附近没有省市级别的公路,进出村子只能依靠同一条狭窄的水泥路。沿路向高处行走,连片的苹果树蔚为壮观——这正是台底村近年来大力发展的苹果种植产业。

  台底村村民陈殿英讲述自己的脱贫经历。

  “原来的台底村主要是种玉米,每亩产七八百斤,每亩地每年收入也就是七百八元。”牛岗乡党委书记刘玉民说,这个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村子,原来的人均年收入仅仅300元,全村205户690人名村民中,有88户199人身陷贫困。

  “2014年,结合本地实际,台底村开始大力发展‘三优’苹果种植产业。”刘玉民说,这一产业的运营,依靠的是颇有效率的“合作社模式”。所谓的“合作社模式”,就是让农民通过土地、资金、劳力等要素入股,成立专业的农民合作社,实行利益共享分配机制,入社农民可以依靠入股要素拿到流转金、分红和工资。

  “我用家里的4亩地和5000块钱入股,还在合作社打工,三年以后就能拿分红了。”今年71岁的村民陈殿英说,以前他只能靠种玉米获取微薄收益,现在则能拿到“三金”,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而在距离台底村不远的的另一贫困村——田岗村,合作社同样造福了当地村民。站在村口弥望,成片的核桃林生机勃勃。

  “田岗村原本就有种植核桃的传统。”田岗村支部书记于长志说,在田岗村里,尚留存有百年树龄的核桃树。“目前我们村成立了田岗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目前已达1000多亩。”入社的农民同样可以成为入股分股金、打工挣薪金、流转土地拿租金的新型农民,达成“受益到穷户”的精准扶贫目标。

  与核桃产业同步,田岗村还发展了花卉产业、肉鹅养殖产业,均以合作社模式运营,共计带动了250户以上的贫困户。

  以“特色”提升“精准度” “产业片区”成为扶贫引擎

  在易县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产业园区化”是为一大亮点。各个片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特色”提升“精准度”,为易县的扶贫注入了强大动力。

  “产业园区化”的理念,在梁各庄下黄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一园区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景区腹地,也是易县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重点打造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一部分。该园区由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规划完成,面积1.3万亩,共涉及5个村,其中3个为贫困村,涉及贫困人口2511人。

  “这里远处的崇山峻岭,近处有丘陵,中间还有一座水库,自然禀赋非常好。”园区开发企业——绿泽农林果种植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宏伟说,他们的目标是开发出更优质的旅游产品,将下黄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成一个生态公园,造福园区内的贫苦人口。

  “园区涉及贫困村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到园区内打工,每天可以挣到80元,我们还给上了‘四险’。”王宏伟说,不仅如此,流转土地的村民还可以拿到每年1200亩的租金,这让下黄蒿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不到3000元一举升至6000多元。

  在园区内,硬化路面、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善,园区涉及诸村的生存状况也由此得到了极大改善。正如王宏伟所说,园区内的贫困村不仅仅是“脱贫”,而是“断贫”,“这就是产业扶贫的效果。”

  易县农业产业化。

  产业片区精准化建设瞄好扶贫“准星”

  除了梁各庄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易县还依据各地实际状况精心规划了紫荆关食用菌产业片区、良岗蜜蜂产业片区、易水湖生态旅游产业片区、狼牙山红色旅游产业片区等特色扶贫产业片区,提升产业片区建设的精准度,而这些特色片区也在各个区域发挥着“扶贫引擎”的作用。

  针对紫荆关食用菌产业片区,易县制定了《支持香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给予农户每棒香菇0.4元的补贴和每平米10元的大棚补贴,还有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补助,并充分保障香菇种植所需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让30多个村、1800多贫困户实现人均增收2000多元。

  而依托易水湖的美丽风景,易县建设了易水湖生态旅游产业片区,推进投资167亿元的易水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同时谋划实施了白沙河流域万亩林果园区建设,种植苹果、核桃等达1500亩。

  在狼牙山,依靠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易县建设了狼牙山红色旅游产业片区,并依托企业力量开发建设龙门湖旅游区,打造玫瑰园、牡丹园、葵花园、沙滩浴场、欢乐谷等娱乐项目,带动农家旅游、观光旅游等致富产业,发展了417个农家院、80个农业采摘园,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户增收。

  精准谋划、精准建设、精准保障,特色产业片区建设的精准度保证了易县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大大加速了易县脱贫致富的步伐。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人口,脱贫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