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听回响——走进武安市伯延村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张晓华 2016-03-16 13:50:3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初识伯延,缘于一部电影的热映。

  1961年5月,周恩来总理深入冀南的一个小村庄调研。他细致地了解民情,与老区人民坦诚相见,度过了难忘的4个昼夜。2013年7月,以这段史实为背景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全国上映,收获诸多掌声。

  那个小村庄,便是伯延。

  2015年深冬,记者走进武安市伯延村。迎面而来的深宅大院、青阶长巷,让人急切地想去探寻,这个红色村庄的幽深过往。

  伯延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久。据《武安县志》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在这里居住,北宋元祐年间建村,因村子形如大雁,故名“伯雁”,后将“雁”写作“延”。

  “冀南明珠哪里寻,武安伯延第一家。”如明珠般耀眼夺目的,首推伯延古民居。伯延镇办公室主任尹岩峰介绍说,清乾隆年间,大批伯延人外出经商,以药材为主,兼营绸缎,店铺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房、徐、程、翟等姓的富商巨贾。他们回乡后建造房舍,为伯延留下了规模宏大、布局精巧的建筑群。在现存的150余处清末民初古民居中,徐家的“九门相照”和房家的“品字大宅”可谓独领风骚。

  “里三门外三门三三见九门门门相照,前两院后两院二二合四院院院生辉。”徐家庄园门口悬挂的一副金字楹联,彰显着这座宅院的与众不同。庄园位于伯延村先进街,坐北朝南。清道光年间,主人徐敬修凭借在全国经营72家商铺的雄厚财力,专门到北京请人设计图纸,建造了这座占地约2400平方米的套式庄园。庄园共有四个院落,令人称奇的是,它们都建在80米长的一条中轴线上,从南到北渐次升高,寓意“步步高升”。站在大门外向里望去,虚虚实实的九道门层层套叠,南北贯通,想来便是那“九门相照”的奇景了!

  如今的徐家庄园已成为周恩来纪念馆。1961年,周总理曾在此召开座谈会,了解社情民意。展室里文字、图片、实物等历历在目,向人们娓娓讲述50多年前那段往事。

  与徐家庄园的大气通透不同,位于和平街北端的房家庄园则是一处戒备森严的城堡。高大厚实的墙壁、曲折幽深的街巷,使这处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宅院散发出庄严神秘的气息。庄园坐东朝西,呈品字形。西古道的南北两端各建有一座高大的门楼,是进出庄园的唯一通道。房家庄园建成于晚清至民国初期,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这种城堡式的封闭性布局显然是出于安全的需要。

  在庄园南古道的尽头,有一面由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的大影壁,堪称镇宅之宝。影壁高约4米,宽约3米,以福禄寿三星图为主体。然而走近细观,其上竟然还雕刻了八仙、渔樵耕读等30多个人物以及梅兰松竹等20多种花草、动物图案,令人叹为观止。更令人叫绝的是,影壁后面实则为一道夹墙,记者壮着胆子沿窄小的木梯钻进去一看,原来里面别有洞天,不仅有暗道通往后山,还有瞭望孔、通风孔和射击孔。射击孔设在影壁上方,被外面雕刻的两条松枝巧妙地遮挡了起来。透过射击孔向外望去,整个南古道一览无余,若敌来犯,便于狙击。这巧妙的布局隐含着主人多少忧虑和愁思呢?

  虽然把自家宅院建造得固若金汤,但一家之主房锦云并不封闭保守。他是一位德才兼备、心怀家国的开明乡绅。1900年,武安灾荒,房锦云开仓放粮,救人无数,后又设义仓,并带头捐款捐粮;1907年,他与同村徐文德、徐文昭共同创办“尚德小学”,以新式教育培育人才;1918年,北大新教学楼因资金短缺停工,其子房继尧正在北大任教,言及此事,房锦云慨然捐资相助。教学楼竣工后,校长蔡元培亲题“育我菁莪”牌匾赠与房家,以示纪念。

  如今的伯延村,民风淳朴,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独行古巷,我分明听到了一个村庄源自历史深处的回响:诗礼传家、以德为邻、止于至善、敦厚义礼……这回响不仅萦绕在徐家、房家的门楣匾额上,也将敦厚、崇礼、感恩、向善的美好品格深深铭刻在了伯延人心中。

关键词:武安,伯延村,历史

责任编辑:刘江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