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李保国:太行山上的科技财神
然而,当李保国第一次到前南峪建滩队指导苹果管理时,年轻的他就遭到遭到了质疑。 队长郑津玉问道:“你多大了?”李保国说:“我58年生人。”郑津玉说:“我56年就开始管苹果了,我们这儿来的教授多了。”李保国说:“给我一百棵树,我做给你们看。” 在队员们疑惑的目光里,在下着大雪的冬天里,李保国开始修剪自己的果树。一年下来,他的果树长得最旺、果子个头最大、果形最好看、总产量最高,来买苹果的都先买他树上的。队员们对这个年轻人彻底服了,纷纷来找他取经。1992年,市场上苹果卖三四毛一斤,而前南峪的苹果卖到两块五一斤。 被治理后的前南峪果树种植区。长城网 杨雅荃 摄
“别看他不讲究,说话特别幽默,他走到哪,群众跟到哪,都围着他转。”王晓棠佩服地说。但平时幽默的李教授,有时也会发脾气。 有一次,在做疏花蔬果技术培训时,李保国和当时任农业大队长的王晓棠发生了争执。“咱老观念认为,只要果子结的稠,就能卖成钱,把果儿拧掉太可惜了!”面对王晓棠的执拗,几次争执后,李保国火了。他拿起笤帚说:“在果树管理上,必须按我的思路,不然我就不客气了!”但为了改变群众陈旧的技术观念,李保国保留下王晓棠没有蔬果的几棵树作对比,当年秋天,这几棵树结果率果然不如蔬过果的果树! “做队长的服气了,队员更是跟着干。”王晓棠心服口服。从1983年至今,李保国教授每年都会分季节,定期到前南峪来进行技术指导、跟踪管理。“李保国的技术不仅仅富了前南峪,更富了太行山!”采访结束时,王晓棠感慨地说。 |
关键词:李保国,前南峪,农业科技,果树 |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