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国内

习近平用数字编织的民生保障网

来源:学习中国 作者: 2016-01-13 07:48:2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是习近平天天编织的幸福梦,2012年11月15日,在他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记者会上,他就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6年新年伊始,习近平考察重庆,同样强调民生。他指出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撑起习近平总书记用数字编织的民生保障网。

  图为:2016年1月4日至6日,习近平在重庆调研。这是1月4日下午,习近平在重庆两江新区果园港与现场作业人员亲切交谈。

  一个目标: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说:“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民生连民心,民心系国运。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干部最大政绩。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增进民生福祉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不断改善民生,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更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了发展成果。

  两个循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习近平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了这两方面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从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

  发展是硬道理,不断改进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发展经济也是做好其他一切事情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有条件、有财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了,也必将更好地调动群众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民生与发展,犹如鸟之两翼。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相得益彰。”

  社会越发展,民生问题就越向纵深发展。只有将发展与民生统一起来,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相得益彰,才能真正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不仅使发展有了指南和方向,也使民生有了保障和改善,坚持之、躬行之,必能赢得民心、巩固执政基础。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图为: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在延边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同当地群众在一起。

  三个保障:让人民安心

  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新年贺词里用三个“保障”对党和政府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新要求。他指出:“党和政府一定会继续努力,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生活改善、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习近平始终强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15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为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较快改善。群众利益无小事。改善民生,首先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让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是最基本的保障。其次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要时刻将群众疾苦放在心上,特别是困难群众和贫困群众。目前,我国还有7000多万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让他们脱贫,是“十三五”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提出,要用三个“格外”对待困难群众。2012年12月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提出:“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毛泽东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习近平说:“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就要发展体育运动,提倡全民健身。习近平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要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还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12年10月习近平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强调把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继续推动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要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还要保证“舌尖上的安全”。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

  四个要抓:实现零距离

  抓民生改善,关键在于党的干部。如果能够实现干部与群众零距离,民生改善一定更快。干部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关键要抓住以下四点:

  一是要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二是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

  三是要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四是要抓组织,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而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习近平,民生保障,总书记

责任编辑:纪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