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深化改革,激活发展新动力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刘清波 2016-01-05 09:29:3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道路上,改革,无疑是新时期奏响的最强音。

  进入“十二五”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举措,拉开了河北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引领河北迈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蹄疾而步稳”

  ——重点经济领域改革取得突破

  “再也不是财政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了,达不到绩效目标是要负责任的。”近日,提起五年来的变化,我省一位省直部门的财务处处长深有感触。

  2010年,省政府《关于深化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等三份文件正式出台。按照文件要求,从2011年起,所有省直125个部门在编制本年度部门预算的同时,还要编制一本预算绩效说明书,不按规定要求编制绩效内容或绩效低的项目将不能进入预算编制流程,不予安排资金。

  而到了2014年,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从‘预算绩效’到‘绩效预算’,一个名称简单变化的背后,是越来越细、越来越实的制度约束,意味着‘绩效’两个字被越来越看重,也意味着我省‘钱袋子’被管理得越来越紧。”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用钱先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时代已经来临,以往有些单位“乱要钱、乱花钱”的情况得以遏制。

  从绩效预算管理,到营改增向更多行业延伸,从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到推广PPP模式……在我省,被视为改革“先行军”的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提速。

  财税体制改革,在“十二五”的整体改革中具有标本意义。

  “十二五”启幕之时,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我省经济也站在转型升级的历史关口上。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开启了我省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幕。

  在矛盾凸显的“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破除体制积弊。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突出矛盾,保持战略定力、运用辩证思维,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的步伐,推出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破冰”之举。

  ——财税体制改革率先攻坚,改进预算管理、完善税制以及明确事权等举措,旨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价格改革平稳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等领域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全国最大力度的涉外投资改革,书写对外开放新篇章;

  ——金融改革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积极引进外来银行等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更好疏通经济血脉。

  伴随财税体制、价格、对外开放、生态文明等领域整体改革方案的推出,一系列以往想改改不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多点突破,次第开花。

  省社科院副院长彭建强说,我省的这些改革举措谋划长远,关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红利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

  “自我革命”

  ——简政放权倒逼政府转型

  10月1日上午,在石家庄市工商局企业注册分局服务大厅,河北树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少华仅用了半天,就领到了只有一个编码的营业执照,这是我省开出的首张“一照一码”营业执照,也标志着我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启动实施。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后,新办企业只需到工商登记窗口办理“一照一码”登记,不用再到质监、税务部门申请办理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办理注册时,只需填写一套登记表格,提交一套申请材料。从原来的办理时间至少20多天,缩短到了仅三四天。

  “简化手续、缩短时限、便民利民。”省工商局副局长陈润芝用这简短的12个字,来概括这项影响重大的改革。

  事实上,这仅是我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一部分。从2014年开始,我省开展了工商注册制度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先后两次进行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目录总和达113项。

  曾经难以撬动的工商改革坚冰,如今正在打破。冲破利益藩篱的背后,正是我省以“壮士断腕”决心推进的简政放权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政放权,砍的是政府乱伸的“权力之手”,革的是政府部门自己的利益。

  到今年9月底,省政府部门保留的审批事项由2012年底的1296项,精简到684项(不含不对外公开的16项涉密事项),行政效率的不断提高,充分释放了市场红利。为小微企业减税、清理不合理收费、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更多减负清障举措激发了社会投资创业热情。

  改革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统计显示,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从2014年3月1日到2015年10月31日,20个月的时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113.9万户,比改革前同期增长28.1%;截至10月31日,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13.2万户,净增85.6万户,相当于前8年增长数量之和,在全国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第8位,千人拥有市场主体由31户增加到42户。新的创业就业热潮正在形成,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改革攻坚,最难的是对改革者自身的改革。

  简政放权迈出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同时,伴随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司法制度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更多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改革带来政府管理方式的变化,推动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转变。

  “增强获得感”

  ——让改革成果惠及百姓

  改革的先手棋和当头炮,就要瞄准那些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不,刚刚领取了救助金。”日前,家住邢台市桥东区的刘平果老人拿到了2400元的日常救助金,感到十分欣慰。刘平果老人是当地一名退休职工,两个孩子都患有尿毒症,不能干重活儿,每年医疗费用就有十几万元,着实入不敷出。

  “是政府的综合救助给了我们希望。”刘平果激动地说。原来,桥东区政府成立了以统筹并合理配置救助资源为主要职能的综合救助中心,从民政、教育等13个部门中各明确1名联络员,建成综合救助中心,形成政府主导、横向连接各职能部门的综合救助管理体制。有救助需求的群众只要到救助中心窗口,就能了解到所有救助项目和政策。提交一个申请表,救助中心就会按规定协调确定救助政策和救助额度。财政部门则结合救助中心审批意见,核清发放金额和发放对象后,直接将救助款发放到救助对象手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支撑。

  不断扩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两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户籍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棋局下,医疗、教育、社保、就业、文化等改善民生领域的改革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问题入手,不断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瞄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就要启程。未来五年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省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时期。

  彭建强表示,下一步我省改革任务繁重而艰巨,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推进中还将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把改革推向前进。

关键词:深化改革,投资基金,生态文明

责任编辑:刘江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