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木珞巴民族乡:“南方人”的新生活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 2015-08-10 16:30:3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图为达木村村民扎西向记者介绍自家的家庭旅馆。

  如果说奔腾不息的嘎隆曲是一条飘逸的哈达,那么,达木珞巴民族乡就是镶嵌在这条哈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达木珞巴民族乡于1988年成立,海拔1390米,坐落在一座半山腰的台地上,离墨脱县城39.4公里。

  珞巴,藏语意为“南方人”,1965年被国务院确认为珞巴族;达木,藏语意为“老虎”,据说以前山上经常有老虎出没,“达木”也因此而得名。

  2015年初夏的一天,当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采访组的记者沿着新建的墨脱公路,沿着嘎隆曲,来到达木珞巴民族乡时,满山的青绿、满目的葱茏、满身的热汗,让人感觉这里就像是“莲花圣地”。

  在抑扬顿挫的珞巴民歌声中,在珞巴始祖阿巴达尼的传说中,我们看到,珞巴人,这群被旧西藏上层蔑称为“野人”的“南方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如今,他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的笑容,绽放在他们憨厚的脸上,就像暖暖的风,轻轻吹拂在一片片芭蕉叶上……

  农家乐:“南方人”吃上旅游饭

  一进达木村,记者就看到“扎西农家乐”的牌匾,悬挂在茅草顶、木头建筑的珞巴民俗馆屋檐下,格外引人注目。

  黑黑瘦瘦、笑迎来客的扎西,是这家农家乐的主人,今年44岁,说起话来有点腼腆。

  2012年,墨脱县和达木珞巴民族乡扶持达木村25万元,扎西投资15万元,建起了这间珞巴民俗馆,里面有珞巴族狩猎工具、生产生活用具和场景模拟及珞巴服饰、藤竹编艺术展示等。

  就在这间民俗馆里,扎西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藤竹编艺术,自豪地介绍珞巴族的风俗民情,还给客人表演歌舞,让游客感受独特的珞巴文化。

  “一年下来,游客有1000多人次,能收入8万多元,夏天蚊子多,路不好走,所以游客冬天多、夏天少。”扎西用蹩脚的汉语对记者说。

  扎西是达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看到旅游的兴起,看到墨脱公路即将通车,他心动了,于是在县里和乡里的支持下,办起了这家农家乐。

  新生活看不够、道不完,兴致勃勃的扎西又带领记者参观了民俗馆旁的农家乐。

  这是一栋具有珞巴族建筑风格的两层楼新房子,扎西投资了36万元,有6间房、10个床位,一次可以接待10人住宿、20多人吃饭。

  在扎西农家乐,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珞巴族独具特色的食物,欣赏到珞巴族歌舞,还有40多种藤竹编产品供游客挑选。“从开业至今,经济收入有30多万元,前年家里买了一辆20多万元的越野车,今年又盖起了新房子。现在,村里已经有7家农家乐,我们这辈人过上了与上辈人不一样的好日子。”扎西开心地说。

  新变化:惠民政策富山村

  在达木村采访,记者看到,整个达木村就像一个建筑工地:环形水泥村道正在建设中,民房改建如火如荼,村里的民俗文化墙、人工湖等正在加紧施工,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这是我们达木小康示范村的建设项目,援藏、交通、扶贫、民宗等部门共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后,不仅有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室,还有广场、民俗文化墙、人工湖等大众休闲娱乐场所,旅游也会慢慢发展起来,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达木村党支部书记索朗,掰着手指头对记者一一细说。

  惠民,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给地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达木带来了新发展、新变化——

  2007年,墨脱县投资247万元,对K110——乡机关公路进行新修建和改扩建,使达木珞巴民族乡成为墨脱县历史上第一个通公路的乡镇,4个村全部实现初通公路;

  截至目前,乡农村医疗合作组织参加率达100%,实现了病有所医;

  拥有电站2座,总装机180千瓦,保障了全乡生产生活用水;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达木珞巴民族乡小学现有教师17名、藏书3088册、电脑20台,学校硬件设施不断加强;

  2014年,达木珞巴民族乡为达木村争取资金320万元,对全村107名村民进行藤竹编织技能培训,促进群众增收……

  惠民,体现在民生政策的落实上——

  达木村村民卫今年49岁,去年得了脊椎病。到乡里、县里和林芝、拉萨等地治疗,花去医药费12万元,最后医保报销了90%,即10.8万元,自己只掏了1.2万元。

  “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新生,不然,我就不能下地干活,生活也不能自理了!”卫拉着记者的手说。

  在村民索朗家,记者了解到,他家9口人,有4个劳动力。去年,公益林补贴、边民补助、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共计4.2万余元,加上农业收入2万多元,全家年收入达到7万元。

  “现在,家里正在建楼房,有10间、280多平方米,自己出了30多万元,国家补贴了12万元,今年8月份就能建成了”。索朗笑容满面地说。

  达木珞巴民族乡副乡长卫念告诉记者,2014年,全乡惠民资金达645万元,水、电、路、气、讯基本到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阿东:新旧西藏两重天

  今年58岁的阿东,从1985年到2002年,一直担任达木村党支部书记,现在赋闲在家,有着40年的党龄。

  看到记者,阿东笑着把大家迎进屋里,端茶倒水,忙着招待我们。

  得知记者的来意,笑起来十分爽朗的阿东,打开了话匣子——

  旧西藏,在这里,富人住的都是木头房子,穷人住的是竹棚,屋顶盖的是茅草,更穷的只能盖芭蕉叶。下雨天漏雨,晴天又太热,非常难受。吃的是玉米,还经常吃不饱;一年到头,穿的都是同一件破烂的衣服,还要支乌拉差,生活苦不堪言,没有一点盼头。

  阿东家有8口人,岳母今年84岁了,身体很好;两个儿子,一个在上大学,一个在家跑运输,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阿东家有10亩地,种水稻、玉米、鸡爪谷等农作物,一年下来还有1万多元的农业收入。

  “现在什么都有了,跟过去比简直就是‘天堂’,生活越来越好!你们看,那是我家的新房子,足足有10间,国家补贴了13.6万元,我自己掏了10多万元,已经建好了,马上就要搬进去住了!”阿东指着在他家边上的一处新房子高兴地对记者说。

  顺着阿东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栋漂亮的具有珞巴族建筑风格的两层楼新房子刚刚建成,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问起新房子的用途,阿东笑着说,除了自住以外,其他的房间用来开家庭旅馆,估计一年收入2万元是没有问题的。

  达木珞巴民族乡乡长格桑卓嘎告诉记者,2014年,达木村农牧民人均收入8523.92元,人均现金收入5045.1元。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家都希望办家庭旅馆、开农家乐,等小康示范村建设好了,全村人都将吃上旅游饭,年人均增收至少2000元以上。

  这是美好的憧憬,更是对未来的期盼。古老的珞巴、崭新的达木,新的蓝图,在嘎隆曲畔悄悄描绘;甜蜜的幸福感,在珞巴人心里悄悄生长……

关键词:扎西,达木珞巴民族乡,南方人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