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小康村的前世今生
“铁牛”奔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85——2005) 2005年,西藏大学新校区选址塔玛村。
1985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发行,共22篇。这一年,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刚画了个圈圈,三峡水电站工程开始筹备。西藏大学修了三年投入使用了,红旗公社的社员都想不到这所大学日后与他们的命运密切相关。 也是在这一年,红旗公社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五个生产队各成一村纳入纳金乡管辖范围。塔玛等五个自然村走进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 “铁牛”跑起来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了。拉萨城里的援藏工程一批接着一批,城市一天一个变化,城乡的鸿沟开始消失。 原红旗公社老会计措尼啦此时在纳金乡信用社上班了,措尼啦回忆说,去工地打工,一个劳力一天挣15元。“铁牛”(村民把拖拉机叫作“铁牛”)跑一趟可以挣50元到60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收入。 1988年,贡桑和同村的达瓦次仁成亲了,没有首饰、彩礼,也没有领结婚证,邀请全村亲朋好友一起吃一顿就算举行了婚礼。达瓦次仁是村里最早开“铁牛”跑运输的,算是先富起来的那一批。慢慢地,纳金乡16个自然村有了100多个“铁牛”。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摸索出路 与日新月异的拉萨城相比,村里老旧的土坯房、泥泞不堪的土路、散乱的村落里还时有醉鬼打架滋事,让村民感到迷茫,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找不到出路。 家庭成员增多,原来盖的土坯房越来越挤;物价上涨,钱包里的钞票越来越少……“收入靠种田,养猪为过年,养只鸡鸭换油盐”这是八十年代后期当地流行的顺口溜。村民旦曲还记得那时去拉萨过雪顿节(西藏传统的节日,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举办),全家换了新衣服新鞋,走到罗布林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拉萨西郊)已灰头土脸,觉得没法见人。 机遇降临 边巴老人回忆,90年代村里是很乱、很脏,但是多数人还是想好好过日子——开商店、跑运输、出门打工都有,他们的孩子也大多送到拉萨城里刻苦学习,日后成为村里的第一批大学生。 不能任凭几条泥鳅搅浑一池清水,是时候结束混乱的局面了。1999年,村里的非法滋事聚会被正式取缔。2002年,原红旗公社的五个自然村又合起来,叫塔玛村。已经40岁的格桑卓嘎在村委会基层工作20多年后,任塔玛村村委会副主任兼会计。 合村后办砂厂、引进花卉种植、蔬菜大棚……此后三年里,经济发展终成主流,塔玛村的“铁牛”鼓足劲奔腾。2005年,西藏大学新校区选址塔玛村,机遇降临时有准备的村委会和村民们便紧紧抓住了。 |
关键词:小康村,西藏,祖国,铁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