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小康村的前世今生

来源: 央视网 作者: 2015-08-10 15:00:1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图为塔玛村全貌,2005年以前这里是大片农田和低矮的土坯房。

  五十年,从封建农奴制迈向全面小康,塔玛村人与祖国紧密相连。

  五十年,从十二辆马车起家到今天卡车成队,塔玛村人历经坎坷终不悔。

  五十年,夕阳下酥油茶香老人闲坐,回首当年似梦,仿佛已隔千年。

  走过来,看看西藏的小康村,听听五十年来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艰难岁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1965——1985)

   1959年,西藏施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岁。

  这一年,让西藏人民永生难忘的是:西藏施行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六年后,筹备已久的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布达拉宫向东30里,拉萨河畔,塔玛村的前身——红旗公社诞生了。从此,这片土地上的一千多个村民真正意义上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开始了从远近闻名的穷村,到全国有名的小康村的传奇之路。

  十二辆马车拉动五个生产队

  1965年,西藏已有2100多个乡人民政权,红旗公社是其中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塔玛乡现任第一书格桑卓嘎那时还不满3岁。

  78岁老村民达瓦说,红旗用藏语讲就是塔玛。当时,红旗公社的上级部门是东风办事处(现纳金乡),下属五个生产队就是现塔玛村的五个村民小组。公社刚成立的时候,最贵重的财产是马车。贡布塘生产队有四辆,其他四个生产队各有两辆,1000多社员全靠这十二辆马车才能完成生产任务。

  老人回忆说,那时种青稞,种小麦,房前屋后有空地的还可以种点豌豆、蔬菜,每人每天可以记三、四颗红星,到年底统计红星后平摊粮食,只要肯出力,日子就能过下去。

  一条土路飞扬多年

  1965年8月,拉萨河上第一座大桥——拉萨大桥正式通车。当时,红旗公社通往布达拉宫的还是一条自然形成的田间土路,虽然抬头就能看见布达拉宫,但来回一趟路途艰难,需要六个小时。

  村民桑珠啦说,堆龙县在布达拉宫最西边,塔玛村在最东边,从东头早早起来,驾上牛车带上干粮,天气好时,一路风尘赶到堆龙就天黑了。有时候遇到下雨天,满地泥泞,天黑也到不了。

  这条尘土飞扬的土路伴随村民多年,早已成了拉萨和乡下的界限,也成了城里人和村里人的心理鸿沟。

  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桑田沧海,斗转星移,1979年的中国发生巨变:文革结束、高考恢复,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来临。同呼吸共命运,一年后的塔玛村出了历史以来第一个大学生。也就在这一年,17岁的格桑卓嘎参加了工作,成为红旗公社塔玛生产队的会计。

  原红旗公社老会计措尼啦回忆道,公社成立之初,一千多人中没有一个人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绝大多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1965年红旗小学成立后,村民可以就近上学了。

  村民贡桑说,她10岁上一年级,读了三年就去干活挣红星了。尽管求学氛围不那么浓厚,但公社时期长在红旗下的孩子至少都接受了三到六年的基本教育。这些人现在大多四、五十岁,也正是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为今天的小康村打下了根基。

  中国内地包产到户已近尾声,西藏的春风稍晚一些,红旗公社一直存在到1985年。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小康村,西藏,祖国,铁牛

责任编辑:刘江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