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保险“托底”需市场之手发力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 韩振 2015-07-27 14:10:5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硬杠杠”压力面前,各地需要结合地方实际,针对具体问题,破除各种壁垒,切实让商业保险机构使上劲,让“市场之手”发挥出最大效力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更好地守护困难群众生命健康。这对于特困群体来说,无疑是巨大福音。然而,要想让福音真正转化为“福利”,还需要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尤其要让市场之手真正“发上力”。

  前些年,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医疗保障机制,一些困难群众患大病后无钱医治,屡屡做出极端之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13年,河北保定一男子因无钱治病自锯双腿,极大地刺激了公众神经;此后不久,安徽省阜南县一尿毒症患者为省钱救治同样患有尿毒症的哥哥而自杀,也曾引发高度关注。

  为缓解困难群众大病医疗负担,2012年以来,我国已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医保试点,由商业保险机构受托承办,借助“市场之手”弥补基本医保的短板。大病保险推出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托底”作用,困难群体因无钱治病而走极端的状况有所减少。然而,记者在采访和调研中发现,由于缺乏可持续性及配套机制,大病保险的“市场之手”依然面临“有力使不上”的问题。

  首先,目前全国各地大多利用城乡居民医保结余资金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虽然这种做法不会额外增加群众负担,但由于各地医保结余状况不同,很难保持其可持续性,卯吃寅粮甚至无以为继的状况也在所难免。

  其次,由于能够提供的资金和利润有限,各地推行大病保险普遍“霸王硬上弓”,利用行政权力强行向保险机构摊派,过分强调其社会责任,忽视了其逐利本性。但是,“强扭的瓜不甜”,缺乏利益驱动,保险机构自然没多少主动性,不但效果大打折扣,也必然难以持久。

  此外,商业保险机构介入医疗监督时,也碰了“一鼻子灰”。由于大病保险报销意味着从商业保险机构身上“割肉”,控费无疑是商业保险机构的重要任务。然而,行政和技术两大“壁垒”的存在,让保险机构面临两难:行政壁垒方面,医院并不愿商业保险机构“侵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技术壁垒方面,商业保险机构自身也需要配备专业的医疗人才。

  凡此种种都说明,商业医疗保险这只“市场之手”,介入医保领域时依然存在“水土不服”,行政思维和技术壁垒都是阻碍大病保险顺利实施的“拦路虎”。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外力”,各地大病保险参与方普遍“心有余而力不足”,知道了“病因”,却不愿“治病”。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继续确定大病保险“原则上由政府招标选定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并制定“时间表”,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外力”。2015年底前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到2017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大病保险制度,这两条“硬杠杠”,不但给各地施加了推进大病保险的紧迫感,更要求各地在推进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

  压力,既是动力,也是创造力。在“硬杠杠”压力面前,各地需要结合地方实际,针对具体问题,破除各种壁垒,切实让商业保险机构使上劲,让“市场之手”发挥出最大效力,让大病保险可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病保险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