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股民调查:凭感觉成功逃顶,"谨慎派"亏光饭钱
高校探访 记者来到南京仙林一所大学,随机采访了近20名大学生,其中有两名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暑假留校主要为了炒股。随后,记者又辗转来到江宁的江苏经贸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等在内的多所大学,采访了25名留校大学生,其中4人明确自己在炒股。那么,他们的盈亏情况都怎么样? A.感觉型 成功逃顶赚万元,又逢低抄底 股市的这轮暴跌中,不仅多数老股民未及时抽身,一些机构机资者也没能离场。对于一些尚是股市门外汉的大学生来说,能及时回笼资金,殊为不易。记者采访到的南京财经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大学生童同学,就是凭着感觉,成功在这轮暴跌中跑步离场,并又在低点时入市。 童同学告诉记者,他在2014年5月份买了一只偏股型基金,到2015年6月初时,发现账面上多出了12000元。这时,他感觉到了要收手的时候,于是果断卖出,获利超万元。果不其然,在他卖出的几天后,也就是6月15日,沪指开始大幅下泻。7月3日,沪指已经失守3700点。当记者问及他为何能在此番大跌之前卖出时,他表示感觉到沪指上了5000点有点不正常,怕有风险就下意识出手卖掉了。 沪指下探3700点以下时,他又凭感觉认为股市已经探底,便又入手了几只股票。虽然后来又有下跌,但这几天沪指已经开始反弹,他又开始赚钱了。童同学告诉记者,“中国股市信息严重不对称,散户在市场中是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不能有死守等大涨大赚的心态,能赚一点就要跑。” 对于自己的操作心得,童同学称自己每天只看账户金额,如果比前一天多了,就不继续研究。如果比前一天少,就会仔细注意下是哪一只股票在跌,跌的大概原因是什么。分析一下这只股票市场的外部环境,或企业的内部活动,考虑是否要将股票卖出。他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非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资本操作时,一般都比较关注政策等宏观方面的趋势。 B.研究型 3万炒到12万,这轮也亏了 一名金融专业的大二男生巢同学,从去年到今年,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将自己的3万元启动资金炒到了12万。不过,虽然他对股票的研究挺多的,但这次大跌依然没能逃过,损失惨重。 巢同学向记者坦言,由于父母炒股,他高三毕业后便开始跟着父母学着炒股,并带着3万元的启动资金账户进入大学。最初,他跟随父母的脚步多一些,那时他们院系里大一新生很少有人炒股的,那个时候,他课间经常看股票,开始研究股票相关的知识,基本成了半个专家了,最多的时间账面资金达到了12万多元。“我们班上现在炒股的同学算是比较多的,班级同学有三分之一在炒股,也就10来人吧。”巢同学称,因为专业的关系,同学间也有交流,相比于学校其它专业,他们炒股人数偏多一点。 巢同学表示,他关注股票的依据一是题材,二是业绩,三是K线。他自己之前买的都是一带一路、互联网金融之类的热点题材。他称,自己虽然有时候也会做短线,但不会做超短线,毕竟超短线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也影响到上课和学习。6月下旬开始,巢同学也避免不了下跌的情势,不过,他称进股市不能抱着总要赚钱的心态,而是以实践为主,这样才能乐观平和地面对股市的震荡。 |
关键词:炒股,大学生股民,沪指,感觉型,谨慎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