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文学《一座营盘》:农家军歌的变奏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2015-07-04 02:20: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原标题:反腐文学《一座营盘》:农家军歌的变奏

农家军歌的变奏

——陶纯长篇小说《一座营盘》的一种解读

2015年4月初,人民文学出版社接连推出两部军旅作家的长篇力作,一部是陶纯的《一座营盘》,一部是周大新的《曲终人在》。这两部书甫一面世,均成话题,热销书店网站。媒体和读者均把这两部作品看成是反腐文学创作的重大收获。

然而,两部书的作者似乎都不甚满意把他们的作品只解读成反腐文学。

细读《一座营盘》,不难明白陶纯对读者和媒体只关注他描画腐败分子成长的焦虑和不安。陶纯写《一座营盘》,不是为了抢占十八大后反腐作家的头把交椅,不是为了暴露军队之腐而落笔。他的雄心是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军队写出一部文学性极高的编年史,为亲历这个时代的中国军人写出一部艺术性极强的心灵史。书中主要人物之一孟广俊由一个农家子弟、部队青年才俊,逐步蜕变的人生道路,其实只是《一座营盘》这部宏大交响诗的一个声部。书中主角布小朋由一个落魄农家子弟经过无数次的抗争与坚守,守住了信仰的高地,守住了做人的基本底线,最终成为人民军队高级将领的人生咏叹和吟唱,才是这部军营交响乐的主旋律。

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朱向前将新时期的军事文学创作界定为“农家军歌”,其大体含义是:农民儿子成长出来的作家对这支农民军队发出的各种调门的浅低吟唱或高亢呐喊。此论在当时有些争议。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些抹杀了其他出身作家描画军队生活的贡献。20年过去,事实证明朱教授的立论是成立的。莫言、刘震云、李存葆、周大新、阎连科、徐贵祥、麦家、黄国荣、朱秀海、陶纯、李西岳、陈怀国这些吟唱过不同调式农家军歌的作家(也包括本人),这清一色的农民之子,用他们几十年的辛勤劳作,留下了一系列的、支撑军事文学这个概念的、优秀的描画中国当代军人的文学作品。

20年来,能唱农家军歌的歌手均在,但都不再唱出这种歌了,或者说不主唱这种歌了,有的转向了通俗,一猛子扎进了影视带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很少回头,有的转向了美声,专心向欧美的听众亮他们的美妙歌喉。这些年,也还有农家军歌间或出现,如朱秀海的《音乐会》、黄国荣的《兵谣》、周大新的《预警》,但已很少有人把这些写农民家庭出身的军人的作品再与“农家军歌”联系起来。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解决了温饱、正在走向小康的农民,他们的子弟进入部队的各种诉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年阎连科、陈怀国等人笔下的农民军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升为副营职军官,让老婆孩子随军变为城里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几亿农民进了城,已有很大一部分人变成了城里人。农民子弟当兵不再只是个改变生存环境的温饱问题,而是实现最大生命价值的发展问题了。这些年没出现话题级别的“农家军歌”,不是军队的主体不再是农家子弟,而是还没有成熟的作家研究当下的军队并下大气力表现它。

陶纯《一座营盘》的出现改变了军事文学创作长期回避现实军营主体生活的局面,让我们坚信真正优秀的唱法是不会成为绝响的,它一定会找到它的传承人并唱出新调。

《一座营盘》显然是向20年前名噪一时的“农家军歌”致敬的作品。它以超越的雄心完成了对“农家军歌”的无主题变奏,也成功地展示出了“农家军歌”的顽强生命力。孟广俊人生蜕变过程的深刻、细致展示,是陶纯对“农家军歌”最富创造性的变奏和最大贡献。孟广俊这个形象的出现,深刻地反映出了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深邃变化。陶纯能为军事文学画廊贡献出孟广俊这样一个丰满丰厚丰沛的人物,应该向他致敬。布小朋能在部队存在着、发展着,充分证明中国社会肌体是健康的,是有强大自我纠错能力的,是有光明未来的,这个形象充满着正能量,代表着作者的理想,也是《一座营盘》的主体性风景。

陶纯这次对“农家军歌”创造性的变奏,不但丰富了主旋律,而且注意到了和声的丰沛。夏忧这个人物是极有新意的,看看中国当下的周边严峻形势,就知他决不是杞人忧天。雷军这个为了当个正营职主任而出卖情报、损害国家利益的人物,也是作者对军事文学的贡献,看到他就知道中国有多复杂,就知道坚守理想和信仰多么重要多么难。

《一座营盘》是一部很难评说的作品,关注中国、关注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

(《解放军报》2015年7月4日 07版)

(来源:解放军报)

关键词:变奏,一座营盘,李西岳,农家军歌,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家,文学作品,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