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成名只为茗” 茶博会上专家带你品鉴茶壶艺术
导语:“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2015第三届中国国际(河北)茶文化博览交易会上六大名茶齐汇,二楼展位上的各大名家茶壶、茶杯吸引了众多茶友的目光。众所周知,泡茶讲究“水母壶父”,可见壶对茶汤的孕育与形成,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让我们一起跟随专家来品鉴茶壶。 茶壶历史:“一器成名只为茗 悦来客满是茶香”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在2015河北茶博会的二楼,各色茶壶让人目不暇接。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资料显示唐代人把茶壶称作“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唐代末期,因人们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所以又把“茶壶”叫做“偏提”。到了明代,人们对茶道艺术要求越来越高,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 制壶技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的创新,其艺术性也在不断增强,具备了很高的审美价值。泡茶讲究“水母壶父”,可见壶对茶汤的孕育与形成,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紫砂壶:最适合泡茶的茶具 在2015河北茶博会上,紫砂艺术可谓是大放光彩,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宜兴的陶艺家正在现场制作手工紫砂壶,吸引大量参观者驻足观看。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长久以来被人们推崇为最理想的注茶器。“紫砂壶是最适合泡茶的茶具,经过1200°C左右的高温烧制后,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他是鱼鳞状的结构,有很多密集的小气孔,但是又不会漏水,透气性非常好。”陶艺家陈晓云告诉记者。明代书记《长物志》中也记载到“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意思是用紫砂壶来泡茶滋味浓、香气正。这也造就了紫砂壶“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的神奇功能。 紫砂陶艺最鲜明的特征是不借助任何模具,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手工制作看似简单,可背后却蕴含着陶艺者们的刻苦磨练。“制作紫砂壶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很见功底,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师傅要求我们至少要学习六年以上,基本功要一点一点的打起来,光是‘拍身筒’就需要一年的时间学习,‘打泥片’也要半年,打下去的薄厚、平整度都需要功底。”陈晓云说。 一个紫砂壶的诞生,要经过十道甚至几十道成型工序,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首先陶艺者需要设计图稿,然后按照图稿制作,在繁琐的制作过程中要不断的对设计稿进行修稿,这也是每一个紫砂壶都与众不同的原因。可以说每一个紫砂壶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张建军:在传统紫砂艺术上推陈出新 张建军紫砂作品。长城网王培炎摄 在2015第三届中国国际(河北)茶文化博览交易会的现场有一家特别的紫砂展区,所展示的紫砂作品风格线条流畅、构思巧妙、刻画细腻、古朴而又典雅,吸引了不少观展市民前来观看。 据了解,展区负责人张建军和妻子刘方都是从事紫砂创作的工艺美术师,张建军出生在陶都宜兴,自小就生活在紫砂艺术的氛围中,从小对紫砂艺术耳濡目染。后经过多年的实践中长期得到多位大师的悉心指导,对紫砂制壶技艺有着独到的见解。其作品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赏识。 对于紫砂壶品质的鉴定,张建军给出了一些建议:“紫砂壶的泥料很重要,紫砂壶之所以可以流传百世,和它使用的原材料紫砂泥是分不开的。优质的原材料,才能塑造出不同质感以及精制外观的紫砂壶。通常优质与劣质的紫砂壶相比,从感官上就能感觉出品质的差异。”此外,他还提到,做工和细节也是鉴别优质紫砂壶的重要标准。 |
关键词:茶博会,紫砂壶,茶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