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鸰首尝为留守儿童写“前史后记” 反对跟在观众身后跑

来源: 人民网-娱乐频道 作者: 2015-05-25 13:07: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编剧王海鸰

编剧王海鸰

人民网北京5月25日电 (唐平)38集大型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侯天明的梦》正在央视八套每晚四集连播,该剧由金牌编剧王海鸰亲力打造。作为“中国婚姻第一写手”,王海鸰的《牵手》《中国式离婚》《新结婚时代》等影视作品早已家喻户晓。此次调转创作方向,首次涉足从未接触过的进城务工者和留守儿童人群,王海鸰承认一开始很纠结。不过,从自己的保姆出发,王海鸰找到了二代进城务工者这一切入点,去深入挖掘人性,并由此呼吁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对孩子未来的关注。问及是否回追随当下热点去开掘家庭教育题材,王海鸰坦言不会东施效颦,“每个编剧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创作,绝不能迷失自己”。

从自家保姆身上获启发深挖人性

《侯天明的梦》以黔江农民侯天明在家乡和北京职场打拼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在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两代农民工两代留守儿童追寻梦想的故事。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进城务工者和留守儿童逐渐成为两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者卷入城市化进程,在为经济快速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的同时,也导致了家庭功能的缺损,产生了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王海鸰就抓住了这些社会问题,以独特的视角切人,将个人梦想、家庭幸福、经济发展在逐梦的过程中实现统一。

王海鸰自言,她选择题材通常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种是由片方命题,再看它是否能与自己的兴趣对应。“这部剧就是片方找我写的,我一开始推却了好几次。一是觉得对留守儿童题材无从下手,写儿童戏技术层面很难操作;二是怕这个主题拍出来苦哈哈的不好看,怕收视率会不好”,从犹豫不决到最后接手,王海鸰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里纠结。直到有一天,在家里服务了20多年的保姆突然给了她创作灵感。王海鸰说:“保姆是安徽农民,她来我家的时候30多岁,现在已经50多岁了,育有一子一女。现在她的儿子女儿也都有了孩子,同样将孩子扔回老家,他们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二代进城务工者。老保姆这代人对幸福的追求是物质层面,顾不上精神层面,但她的儿女却有精神层面的要求了,坚决不回农村,多苦多累都要在北京。”

由二代进城务工者为突破点,王海鸰避开了从儿童写起。王海鸰笔下的侯天明用了一种稍带叙事和轻喜剧色彩的的风格,“他有着无数的宏大理想,也渴望衣锦还乡,有的时候又是眼高手低,就在生活中有点夹生了”。在王海鸰看来,《侯天明的梦》虽然说的是北漂,是留守儿童,但是最根本还是讲人性的问题。“我相信观众识货,相信情感上人人相通。如果不通就说明我没有写好,或者说二度创作没体现好。真是通了,你就是写皇帝的甜酸苦辣,那平民百姓都能理解。你就是写乞丐的甜酸苦辣,小康人家也能理解。只要照着人性深处去挖,总能打动人”。

赴农村走访留守儿童被冻得水肿

接下了这项新的尝试,王海鸰于去年1月份亲自去了一趟重庆黔江。黔江之行,她先是看了当地的一台演出,对当地一些热点事件、风情地貌风俗有个感性认识。此后,她去了一趟连当地人都不愿意去的一个偏远山区,“我在那里看到了即将消失的荒凉。我去了留守儿童占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学校,去了留守儿童的家里,还在整个村子里跑。收获非常大,我的所见超出了我对农村和留守儿童的印象。这使我对历史、对当今、对中国的变化有一种非常感性的认识。”南方湿冷的气候将王海鸰冻得起了水肿,“我待了大概有半个月到20天的样子。一般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男的怕脚肿,女的怕头肿,我(准备不足)就是教训。”

王海鸰称,这部剧不同于《牵手》《中国式离婚》,创作素材可以取自周边人,驾轻就熟。“你看剧中的兄弟俩,一个IT业的工人,一个是建筑工地的工人,都是我不熟悉的。写到建筑工地的工人我就写不下去了。然后我停了笔去了趟北京的建筑工地。建筑工人的状态、工作流程、收入和生存状态,甜酸苦辣,都要了解一番。光让我瞎编,我没有底,打动不了我,也很难打动观众”。

对于王海鸰来说,创作单靠体验生活是不行的,还必须得在生活里面。除了重庆的深入走访,王海鸰还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历史、经济的的资料,“要有自己的认识,这样才可能抓到人物。所谓的社会思想和时代的变化是要根据人物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

关注儿童成长写留守儿童前史后记

剧中的主人公夹杂在当下经济剧变的年代,活的非常痛苦,这其实与他们早年间没有受到父母(一代进城务工者)的良好教育有关。“如果他们的子女再受不到很好的教育,将重蹈覆辙。他们是留守儿童的未来,这个本子写了留守儿童的前史和后记”,王海鸰如此解读《侯天明的梦》所肩负的教化责任。王海鸰称,一个孩子的未来取决于他的童年,如果现在忽略了这么大的一批儿童成长,未来就会堪忧。最让王海鸰担忧的是,如果没有很多人在努力去呼吁,那即使现在经济发展了,可未来孩子们成了中流砥柱的时候,经济发展就跟上不去了。

“安全感对于孩子一生至关重要,我由我们家保姆对孩子感情的粗糙,看到了很担忧的未来。以侯天明为代表的二代进城务工者本身就已经夹生了,就已经变得有理想没能力,夹在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的中间,没有受到很好的关爱,也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侯天明如果还像父母对他那样对自己的孩子,他就是他孩子未来的缩影”,王海鸰以这种方式来传达出她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编剧要有自我反对跟风与追随观众

从主创阵容上看,白恩、迟蓬、张喜前等主演知名度并不高。对此,王海鸰认为,“都用新人在发行上肯定会有困难,观众可能刚开始是收视热情上也会有问题。全用新人有风险,但是我自己觉得这个剧本如果演员用心去诠释的话,会应该是好看的。”在粉丝影视的现实大环境下,王海鸰始终坚持,要用戏去捧演员,而不是演员捧戏,“当然我也愿意跟好演员合作,来使我的作品锦上添花。你永远不用新演员,新演员永远出不来。”

当下,以《虎妈猫爸》为代表的家庭教育题材大热。对于该状况,王海鸰的观察是,“我们这一代人有孩子的时候,我们只关注自己的事业,孩子的教育并不重要,还没有起跑线这一说,所以这类剧没有市场。现在新起的创作者成长了,他们正好在生育阶段,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把自己体悟写出来,我觉得很欣慰”。不过,王海鸰自身并没有进军该题材的打算,“我选择自己能动心的作品。哪一天我动心观众不动心我就被淘汰了,这是自然规律。没有必要跟风,那是东施效颦。”

王海鸰还犀利地指出,现在许多制片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观众喜欢看什么”。在王海鸰看来,研究受众市场有必要,但方法值得探讨,“我不会跟着粉丝后面跑,不会先去揣摩观众,我希望自己要比粉丝和观众知道多一点。跟着观众屁股后边跑,这样首先会使编剧迷失了自我。编剧如果没有自我,写出来的东西便没有激情,更没有真情实感。”王海鸰的建议是,每个编剧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创作,绝不能迷失自己,“百花齐放靠什么,靠作者的品位,靠作者擅长的生活。我们大家把各自擅长的捧出来,就是一道盛宴。” (责编:邹菁、李岩)

关键词:留守儿童,王海鸰,观众,前史,儿童成长,生育阶段,中国式离婚,牵手

责任编辑:jockbang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