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孤岛”传奇
如果不是地震,无人知道李冬。 这位36岁的西藏聂拉木县委副书记,只是众多援藏干部中的普通一员,从没想过自己会经历一场惊震世界的大灾难,并当上“孤岛”前线最高指挥官。 困守樟木的5个昼夜中,他的一言一行,事关4250余人生死存亡。 那些阴差阳错,那些惊心动魄,那些艰难抉择,那些果敢担当,成为尼泊尔8.1级强震中一段传奇。 闯入风暴眼 4月25日中午,李冬带几个人来到樟木镇,是为了做规划。对口援藏聂拉木的山东省烟台市计划在中尼边境的立新村打造一个“异国风情度假小镇”。 就在出发前20分钟,窗户玻璃突然开始抖动,“啪啦啪啦”,像风吹纸片一般。五六秒钟后,整个建筑晃了起来。有个妇女吓得动不了,李冬一把拉住她,连拽带拖奔到街上。 满街都是人,妇女、孩子哭成一团。砖瓦飞溅,房屋崩塌。四周大山仿佛遭遇地毯式轰炸,到处都在滑坡。大地的痉挛足足持续了10分钟。 从没经历过地震的李冬很紧张,但他几乎是不加思索地大喊:“我是县委副书记!大家不要慌!” 这个身材清瘦的人平时嗓门不高,在一片嘈杂中很快喊哑了嗓子。他站上一辆大红色的消防车,拿起车载扩音器喊话。 很快,人群向他聚拢,三五百双惊慌的眼睛望着他。 “听我指挥……”他的话被一个跑来报告的民警打断了:1.5公里外迪斯岗村有人被压在了房子底下! 他向9名消防队员发出第一道命令,立即赶去救援。 山城樟木只有一条狭窄的街道,顺着山势蜿蜒而上。必须赶紧把群众转移到开阔地带。李冬在县里分管建设,忽然记起附近要建一个污水处理厂,那里有个六七百平方米的平坝。 他喊:“我去给大家找到一个安全地带。一定要等我!”随即,带着另一名山东援藏干部、聂拉木住建局副局长张世鹏和一名民警匆匆出发。 人群里响起一片掌声。 天空乌云翻涌,眼看暴雨将至。 他边跑边用对讲机沟通镇政府、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了解全镇情况,确定临时安置点,联系救灾物资。 两小时内,80多顶简易帐篷在8个空场地搭起来。按照干部、官兵的指挥,群众排成队,陆续就近转移。 奔跑!奔跑!李冬去学校,去各安置点,去发生险情的山上……他只恨自己没生双翅,没有长8条腿。想向上级求援,通讯信号已断。同时中断的,还有水、电、路。 几个本来要去县城的公安民警,半路遭遇地震,只好返回汇报:樟木唯一的通外道路上,已有多处大滑坡、两处雪崩。 李冬听着,心往下沉——樟木已成地震“孤岛”,而此地再没有比他行政级别更高的官员。 暴雨如注,积水压垮了帐篷顶上的塑料布。 万钧重担压在他的心头。 焦虑,焦虑 下午5点左右,李冬的手机忽然发出短信声。 在其他手机全都陷入静默时,这个声音令所有人惊奇。 援藏前他担任烟台市牟平区副区长时分管外贸,手机长期开通国际漫游,此时捕捉到了微弱的国际信号。信号时有时无,但能发短信。 5点22分,他给聂拉木县委书记王平发出短信:“群众已安全转移,目前确定6人遇难,电话只能偶尔接通,打不出。” 这是樟木“孤岛”第一次通过官方渠道与外界取得联系。 王平迅即来电:你在那里全面负责。 能上不能上也得上了!李冬没有退路。 凌晨,帐篷里烛光摇曳,他难以入眠,又去几个安置点走了一圈。 山野沉寂,除了余震之声,但闻雨声潇潇。人们或卧或坐,很多都没睡。 寂静中危机四伏。李冬最担心两个点:一是镇子高处的帮村安置点。距那里二三百米就是古滑坡带,以前一直有地质裂缝。一旦再次滑坡,直接威胁300多安置群众的生命。 二是镇子下方的边检站。那里有被困在樟木包括旅游者在内的数百名中外人员,一旁便是中尼两国界线的波曲河。大面积山体垮塌极可能形成堰塞湖,一旦垮坝…… 李冬想,天亮后还要继续转移部分群众。 |
关键词:尼泊尔地震,救援,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