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迟来”背后藏多重考量 引导万亿资金支农支小

来源:新华网 作者:廖佳 李春 2015-04-20 15:11:1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降准“迟来”背后藏多重考量 引导万亿资金支农支小

图表:央行决定全面降准并定向降准新华社记者曲振东编制

  与上一次降息带来的意外不同,这个周末的降准在市场看来是“如期而至”,但其力度却超过预期。

  4月19日傍晚,央行在其官网宣布,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自2月5日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以来,央行年内再度降准,也是2008年11月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降准。

  除“普降”之外,央行还宣布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额外再降1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有分析认为,本次降准打破了央行以往“小步频走”式策略。

  降准释放万亿规模资金

  其实,去年以来,央行曾多次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释放流动性,但幅度均为0.5个百分点。

  4月14日,一季度数据公布前一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指出,保持定力,灵活施策,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用好多种政策工具,守住稳增长保就业增效益的基本盘。

  随后亮相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0%,创出6年新低。与此同时,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生产增速等几大指标亦有所回落。市场各方对于降准的预期逐渐升温。

  “经济目前处在新旧动力转接的关键阶段,存在下行压力,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在预期之中。”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他同时指出,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的潜力和条件是存在的,增长动力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对于此次降准,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分析称,按照一般性存款余额110万亿计算,下调1个百分点的准备金率释放的流动性至少在1万亿以上,考虑额外多降的部分,释放流动性规模约1.5万亿。

  事实上,在货币乘数效应下,最终释放的流动性规模将更为巨大。

   “迟来”政策背后藏多重考量

  与此前手法相似,央行本次降准采用普降加定向的方式,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

  早在2月初第一次降准之后,市场上有关“下一次降准是何时”的猜测就频见于各大媒体。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次降准来的“有点儿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认为称,降准虽然迟到,但不能缺席。从流动性的角度看,自2014年4月开始外汇占款已负增长,并已持续近一年,MLF等工具期限与贷款错配无助信贷松动;而从资金成本的角度,目前信贷成本接近6%,超过工业企业5%左右的利润率。

  那么,央行此时出手意图何在呢?

  此前,研究局局长陆磊在解读央行降准时表示,普降的目的是要使得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使整体经济的货币量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比较平稳的水平;而定向的意图则是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时间和空间。

  在我国,大多数居民仍然是在“三农”领域、小型或微型企业中就业。因此,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贷款的可获得性,促进包括新兴业态中的“小微”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才是本次降准考量的关键。

  总理“督促”资金“支农支小”

  就在政策出台两天前,李克强刚刚考察了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使得本次降准意味深长。

  在座谈会上,李克强表示,金融和实体经济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光有血液没有肌体,经济活不了;光有肌体没有血液,经济也活不了。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时,李克强说:“宏观政策下一步会想办法,银行本身也要想办法。你们处在关键岗位,任务艰巨,责无旁贷!”

  在市场看来,在总理的“督促”下,本次释放的万亿资金将完成其“支农支小”的职能。

  陆磊此前在解读政策调控目标时表示,无论是经济学理论、政策实践,还是各国的经验教训,都充分证明实体经济层面有效率的增长才是根本,企业的竞争力才是根本,要素的质量和数量才是根本。因此,一定不能够单纯地把宏观调控政策当作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主要手段。

  实际上,一个好的政策或好的制度安排必须有正向激励。过度寄希望于短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代替中长期的结构调整,甚至是体制性、机制性的一些重要变革,是不符合实际的。

  当前,央行正在通过灵活施策引导或鼓励市场机构、企业部门,甚至居民按照比较理性的方式来运作,避免投机化,同时关注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实体经济领域。

  分析人士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存款准备金政策可能仍然更多地面向支农、支小,并向涉农、涉小类金融机构倾斜。

关键词:降准,央行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