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社会万象

出境游如何不成“出囧游”?

来源:新华网 作者:彭卓、何晨阳 2015-02-13 08:53:1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埃及有2000年历史的神庙被刻“到此一游”、西班牙广场撒尿、博物馆内大声喧哗……近年来,国人出境游中的众多不文明行为被广泛关注,虽只是个别现象,一旦曝出却迅速成为舆论焦点。不文明出游的“牛鼻子”在哪?文明出境游,难在哪儿?

  旅游大国遭遇“文明烦恼”

  在意大利罗马做中国旅游团地陪十余年的刘小姐说,自己带过的团中经常有人在酒店吃早餐时偷拿面包、为抢座位在大巴上打成一团,随地吐痰、大小便等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发生。“甚至还有60多岁的老人招妓被警察发现。可是旅行社和旅游者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导游没有执法权,也怕得罪顾客。往往好言规劝不成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与不文明出游现象相对的是中国出境游群体持续增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2013年中国以近1亿人次出境旅游,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同时,中国也以境外旅游消费1020亿美元,一举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规范文明旅游已不再是小群体的“小话题”。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表示,中国出境游不文明现象备受关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处在高速发展期,短时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客源国,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游客受到世界关注;二是出境游发展时间不长,一些旅行社组织能力有限,对游客的出境培训和引导等相对不足。

  “文明礼仪”去哪儿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表示,不文明旅游是个宽泛概念,涉及个人素质和修养、是否尊重当地风俗、是否遵守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需进行分类管理,“但这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却未取得长足进展。随地吐痰、大声喧哗、随意插队等现象在国内似乎习以为常、无伤大雅,但将这种习惯带出国门就会备受指责。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认为,这体现出一些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未能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旅游时人们脱离了相对熟悉的生活群体,行为更容易失范。”

  “不文明行为也不能全怪游客,不合理的行程安排也有责任。”长期带出境游团队的宁夏银川导游孟虹坦言,旅行社为了经济利益会尽量压缩出游周期,鲜少给游客留出足够的休息、饮食和方便时间,导致部分游客“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如果能科学安排行程,在细节处对游客及时提醒,或可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风俗“雷区”怎能乱踩

  当然,还有一些出境游的不文明行为并非游客有意为之,而是因为游客对当地文化习俗不了解所致,例如使用不恰当手势、用餐未留小费、触犯宗教禁忌……

  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出现,除了游客自身没提前做好“功课”外,参团旅行中的工作人员或因自身礼仪知识匮乏,或对参团游客没能尽到告知义务,也会导致游客频频“踩线”。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旅行社2.6万家,导游72.3万人,出境领队8.5万人,一些地方每年对导游、领队的培训比例仅有10%。

  宁夏康辉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李建军表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服务运行商有告知游客文化差异的义务,提请游客充分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违法不能靠“教化”

  不过,万米空中“打斗发飙”、千年神殿留刻“到此一游”……这些行为已超过“不文明”范畴,涉嫌违法违规,应被依法追究刑事或民事责任。

  刘思敏指出,游客出游时的违法违规行为,受目的地和所在国法律双重管束,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被称为中国旅游发展“里程碑”的旅游法,已于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然而刘思敏认为,目前旅游法对不文明行为主要靠“教化”而非“严法”,并未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处罚作出规定,相关领域法规也未能根据旅游发展及时更新。

  此外,《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旅游行政处罚办法》等多为行政执法细则,不具备法律效力。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状使不文明出行难被有效遏制,难以震慑违法行为。

  文明不能光靠“吼”

  今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将分级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制定并实施《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追责机制。

  去年12月17日国家旅游局决定,将亚航两名“泡面泼空姐”涉事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信息纳入《全国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

  专家指出,设立“黑名单”只是约束不文明旅游的第一步,但中国尚未建立信用体系,“黑名单”难以真正起到约束作用,还需要后续制度配合。

  刘思敏建议,应进行专项旅游立法或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并根据实际需要修改或对其进行进一步司法解释,解决“有法可依”的可操作性问题。对于违法层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应加大惩处力度。

  “促进文明旅游,软性引导与硬性约束同样重要。出境游只是一个窗口,文明还要从日常生活抓起。”张思宁表示,文明旅游是民众文明素养的一部分,提升公民文明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刘晓程表示,文明教化需以法律为基础,以教育为主要途径,打通学校、家庭等各个环节,构建正向影响的舆论场,使不文明出行的行为迫于环境压力有所收敛。

关键词:出境游,制度,不文明行为

责任编辑:赵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