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娃子’的来源”绝非神题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2015-01-23 13:56:2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这两天,关于高校考试中的“神题”又不断成为话题。先是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性文明与性健康”课程的期末试题——“如何看待大学生约炮”,被冠以“神题”。接着,还是该校,“成都方言词语‘瓜娃子’来源于哪里”,再被如是称呼。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微博发布的一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该校考题的史料走红了网络,号称是展示当年的“神题”。

  “神题”在前两年热闹过一阵。那是一些学校的自主招生考题信马由缰,像“《西游记》里有多少个妖怪”一类,说出妖怪的名字都不行,非得要准确的数量。然而,对当下这几个,“神”之与否不仅没那么一目了然,而且也需要定睛来看。对前一个,出题老师已经澄清,是爆料的网友曲解了题目,题目本意实为“大学生如何看待约炮”,旨在引导大学生从性道德、性文明等角度反思该行为。而网友把几个字的位置给挪动了一下,由“大学生如何看”变成了“如何看大学生”,意思全拧。这种全拧,与“不可随处小便”重组成“小处不可随便”大异其趣,而是自己根本没弄明白,哗了一时之宠。如果我们不是一味“厚古薄今”的话,上海交大如今津津乐道的不少题目可真是彻头彻尾的“神题”。比如1946届校友章燕翼回忆刚入校一个月时的物理考试,两道题:有一个猎人,朝天开枪后,子弹再没有回来,求他的速度;一副扑克牌,放在台子上往前推,问最大的长度是多少。相反,关于此则消息所提炼出来的标题,“上海交大展示考试神题:英语要翻译《桃花源记》”,却恰恰称不上“神题”,因为它的指向很清楚:考的是英语和古汉语的双重驾驭能力。

  我不知道当代学子们对“神题”是如何定义的,感觉是他们自己不懂就随便掷过去这顶帽子。在我看来,怪题可称“神题”,而难题则显然不是。对“神题”的判断,我以为大抵该符合这样两个条件:一个是不可能有解,再一个是即便有解却毫无实质意义。如果章燕翼先生没有记错的话,那两道物理题便十分无厘头,不要说他自己得了零分,谁又能够解答?如何解答?问的究竟是神马?《西游记》里有多少个妖怪,一页一页翻书统计应该可以得到答案,然而这答案究竟能够用来干嘛?当年我在文章中诚请出题者出面释疑,不知是他释疑了我没看见,还是根本就缩起了头。那么,“神题”之“神”,恐怕与出题者的“神经”之“神”密切关联,通俗地说,就是“有病”吧。

  成都方言词语“瓜娃子”来源于哪里?绝对不是什么神题。孤立地看,可能有一点儿“神”,比方在我们非成都人这里,连“瓜娃子”究竟何意也不清楚,遑论回答它的来源?但是须知,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巴蜀移民文化研究》的期末考试题。所谓移民文化,即移民本身固有的文化与所移之地的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物质层面的衣食住行如此,精神层面的诸如语言同样如此。移民文化虽然已经将两种文化水乳交融,但还是可以辨清渊源。按我的理解,学这门课就是学习这种追根溯源的辨别方法,多有意思的课程啊。况且,出题教师黄尚军也说了,这是一道很简单的小题,在他的《四川方言与民俗》一书有详细介绍,“上课时,也跟学生讲到了很多四川方言词语的由来”。可叹发出“神题”感叹的那些学生,一门课至少要学习半年吧,连基本的东西还没掌握,真该汗颜才是!

  “神题”今后还会出现,面对之,大家都不要一触即跳。该打回“神题”本相的时候,就像孙悟空一样抡起金箍棒;而该反省自己懒惰、不用功的时候,却不要像猪八戒一脸无辜的模样,单纯归咎客观因素。

关键词:瓜娃子,神题

责任编辑:丁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