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限薪令”政府救市不如艺人自救

来源: 东北新闻网 作者: 杨兰 2014-11-13 17:24:3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11日,微信公共账号“娱乐oncall”爆料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或将于12月出台“明星限薪令”,对高居不下的明星片酬进行“限价指导”,以此来规范业内因畸高的明星片酬而导致的各种乱象。尽管目前此政策还没下达,但在总局已进入内部征求意见阶段。(11月12日华商报)

  “明星限薪令”未见其“令”先闻其“声”。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或于下月出台“明星限薪令”,对演员片酬进行“限价指导”的传闻在坊间悄然流传,将广受诟病的明星畸高片酬舆论话题再度引爆。对此,几家欢喜几家愁。对许多电视台、制片方等业内人士而言,虽然限薪令八字还没一撇,但仍然抱有希望,拥护这一利好政策的出台,而对于众多艺人,尤其是一线明星、腕级演员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这将意味着未来真金白银的损失。

  但是在笔者看来,政府出台“限薪令”救市,肃清国内影视业发展环境,初衷甚好,但效果堪虑,与其政府救市倒不如艺人自救,激发演艺人士的自律自觉自净来实现影视圈的自我净化与纠偏。

  对于“明星限薪令”,之所以说政府救市不如艺人自救,主要原因无非以下两点。一方面,“限薪令”的下达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因为迄今为止,不管是政策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限薪”一说都没有相关的政策依据。退一步说,即便“限薪令”真如业内人士期望的那样当真实施了,但具体执行起来恐怕也困难重重,因为在“唯明星论”、“唯收视论”的“指挥棒”引导下,艺人极有可能签订阴阳合同“使诈”,也就是台上一个价,台下一个价,或者演员以制片人、片酬做价参股等方式分红提成,同样赚得盆满钵满。如此,“限薪令”的实施前景必然难以乐观。

  另一方面,忽略了演员片酬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一部电视剧是否受追捧,最主要的是看能否满足三方需求,也就是制作方、电视台和观众。具体说来,电视剧的大卖需要制作方对准电视台“口味”,而电视台又唯收视率马首是瞻,观众的喜爱程度直接影响着收视率,而观众的喜爱程度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剧中的明星。环环相扣,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和市场的需求,制作方和电视台在制作和购剧时,势必疯狂追捧和钦点一些大牌大腕。如此“众星捧月”,在推高艺人们身价的同时,也惯出了其强势的话语权与市场主导权。在市场与票房号召力面前,如果政府硬是政策调控,强制推行限薪令,违反了市场规则不说,可能市场和观众也不会买账。

  从国内影视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演员历来是制片方的一大心病。很多情况下,主要明星的片酬占比能达到一部剧总投资的50%以上,甚至70%,剩下的制作费除维持整个剧组的正常开支外,还要支付剧本、导演、服装、化妆、道具、场景等各方面费用。制作经费被明星片酬大量地挤占挪用,直接导致剧集的粗制滥造,直接影响剧集的品味与质量,近年来国产剧出现不少的神剧、雷剧就是最好的佐证。从这个角度来说,明星片酬已经严重威胁着国内影视业的健康长足发展,明星降薪已经到了不得不降的时候。

  但怎么降,如前所说,政府调控肯定不是最佳选择,最有效也最根本的办法还在于明星自救。远的不说,就拿近邻的韩国来看,虽然其国内电视剧经典辈出,甚至文化输出到我国等亚洲国家,这很大程度上与先进的影视拍摄技术等不无关系,但不容否认也与其健康正常的明星片酬机制密不可分。据悉,2008年,由权相宇、宋承宪和崔智友等一线韩星为救市而自愿掀起的降薪风潮,就曾一度挽救了韩国影视业的发展颓势。如此看来,比起政府救市,艺人们的率先垂范与自救自净能力可能效果更甚一筹,更加值得肯定与推崇。 说到底,不管是对于艺人个人还是整个影视业来说,要跳出“高片酬、低品质”的恶性发展怪圈,多出精品、经典,实现个人和整个行业的健康长足发展,不仅需要艺人们拿出职业操守和素养,少耍大牌、少涉黄吸毒,更需要他们以身率下自降片酬,激发和带动国内影视业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自律自觉自净自救,建立正常健康的片酬机制,以此来肃清影视业发展的环境与天空。

关键词:限薪令

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