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之死 舆论之思
27岁的产妇张女士没有了呼吸,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据张女士的丈夫描述,这是8月10日晚上他见到妻子产后的样子。产房的医生和护士不见了,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士在吃着槟榔,抽着烟。 这一幕,激发了公众的愤怒。 但当家属曾在医院闹事的情节曝光后,公众情绪反转,很多人不满家属做法,并斥责媒体报道不够客观,煽动情绪。 更意想不到的是,“婆婆”又成了众矢之的,因为她在考虑“是否切子宫保命”时说了句“切了子宫就不能生孩子”。 这起产妇死亡事故是中国社会“医患顽疾”的又一次深刻体现,但整个过程中,应该反思的不止是当事各方。 事情发生后,大家热闹地争吵、对质,只有没能抱一下自己孩子的当事人张女士,静静地躺在那里…… 从痛斥医院到指责媒体 12日下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华声在线网站刊发了《产妇惨死手术台医生护士跑路医院称已尽全力》的稿件。 一些媒体以“湖南一产妇命丧手术台医生护士全部失踪”、“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产妇大出血眼含泪水死在手术台医护人员失踪”等为题转载。“产妇丧命医护失踪”话题高居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首,医院被放在了舆论的烤架上。 由于院方一开始称不方便介绍情况,稿件中缺少医院的说法,“失踪”一说被斥为有失公正,加上患者家属闹事的情节曝光,第一次形势突转的矛头便对准了媒体。 @马丁马小虎吐槽:领导、富二代、医院、城管,这些人在媒体眼中是榴莲,把他们搞得越臭,公众吃得越香。 网友对媒体的谴责如潮水般汹涌。 随着越来越多的跟进报道出现,很多专家都忍不住出来科普了“羊水栓塞”,这是一个突发并且死亡率极高的恶疾,且无法检测。这也解释了为何张女士产检正常,却没能下手术台。 14日,新华社、新京报等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三问”,医患双方各自陈词: 医院“为稳定死者家属情绪”,没有将张女士的情况直接告知手术室外的亲属,而是打电话通知了村支书;张女士死后3小时,医院方没有安排家属见死者;院方也否认了“失踪”,医护人员是怕与家属起冲突才进值班室休息。 “婆婆”也中枪了 不料想,第二次形势突转的矛头对准了“婆婆”。 @凤凰新闻客户端13日的一篇转发近五万的热点评论《孕产凶险媒体报道更应懂基本医学常识文章》声讨了“媒体的无知”,还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吸引眼球的看点——配发一幅张女士婆婆的视频截图,字幕是:切了子宫的话意味着再也不能生小孩了。 这个断章取义的视频截图引来上万条评论,有人直指婆婆就是杀手,@tuoavril指出:说什么医患关系,这不应该是婆媳关系嘛……。 虽然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早就澄清,并非如外界猜测家属想要产妇再生孩子,延误治疗,“家属情绪波动很正常,确实需要考虑。”南方都市报也在报道中提到死者丈夫的说法, “前后不到5分钟,绝对没有耽误抢救时间。” 但截至14日下午,新浪微博关于“产妇丧命”的话题,有好几页内容都是在声讨“婆婆”,其中不乏“是家属/婆婆害死了产妇”的观点。 @call_me_栋哥还进行了联想:据说婆婆当场说了句“没了子宫怎么生二胎啊”,让我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国2》里的一个情节,一个孕妇生完小孩之后,婆婆做的是木瓜炖鲫鱼,为的是奶水充足;妈妈做的是鱼腥草炖鸡汤,为的是愈合伤口。亲疏立见。 真相在哪里 舆论形势的不停翻转,最后还是要落脚到事实。 在吵闹声中,@新华视点劝大家不要着急表态:当下关键事实细节仍未清晰,大家暂时别急站队表态。渲染仇恨于事无补,权威部门及时拿出调查结果才是最要紧的。这一观点得到很多媒体认同。 新京报刊登的一篇评论劝诫舆论不必着急“宣判”。作为围观者的公众,确实可玩真相竞猜、搞道德批斗,事后一拍屁股走人,转为隐身状态。若对涉事当事人造成误伤,又有谁来为之担个责、认个错? 环球舆情则提到两点关键问题:一、媒体报道拒火上浇油,涉医新闻需审慎落笔;二、医疗调查鉴定死亡原因,拒绝和稀泥式维稳,不能以“息事宁人”的态度“拿钱了事”。 人民日报也秉持“医患纠纷,别轻易下结论”的观点,医疗事件错综复杂,责任认定需慎之又慎。就事论事,避免过度延伸事实、渲染情绪,才有可能清晰地发现事件的走势与脉络,给医患双方一个公正的评判。 目前,医院和死者家属之间未就赔偿金一事达成共识。产妇家属已同意尸检,事件将通过司法渠道解决。 |
关键词:产妇,医患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