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调侃高考作文:经常看韩寒的微博不会考不好
上海卷: 穿越沙漠和自由 湖北卷: 山顶的风景 广东卷: 胶片与数码时代 2014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围绕高考话题的热点讨论也如期上演,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然还是高考作文。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考作文题目接近生活,思辨型、鸡汤型不一而足;从社会反馈来看,专家说话,网友吐槽,激赏与拍砖共存。对高考作文的热议,日渐成为一年一度的舆论盛宴。 “要不怎么说常看韩寒微博的孩纸,高考作文不会不好呢。”网友们用各种方式调侃高考作文,包括把韩寒的照片对应各地高考作文题目。 反对 众声喧哗与考生无关 在高考文化深度社会化的今天,高考,早已不是莘莘学子的“独角戏”,而已成为全民共同关注与参与的社会事件。尤其是高考作文,因其较低的知识门槛与议题本身的公共性,更衍变成各阶层人士的公共话题广场。这不仅表现在“郭德纲、钟汉良集体泄题”式的微博调侃,更在于网民对每个考题内容的各抒己见,你一言我一语,俨然一场热闹的“文化研讨会”。 既然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议题,每个人因其知识水平、认知标准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对每篇高考作文题目的评价,自然也就言人人殊。这一点,从某门户网站开设的话题调查就可以看出:同一个题目,有人点赞,也有人“扔鸡蛋”,没有一个题目达成意见统一,有的甚至收获蛋赞各半。而意见难以达成共识,其实也正说明,这篇作文题目在答案设置上足够开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自由表达能力,是好事儿。 不只是网民意见歧异,学者教授之间,对同一个话题,也是各有见地。以北京作文题“老规矩”为例,学者于丹称赞其“老规矩是变革时代的传承”,“把我们今天异彩纷呈的世界停滞为一幅黑白的老照片”,而张鸣则认为“北京作文迂腐”。两位文化名人,对同一题目的观点南辕北辙,就更能证明,每一个作文题目,或都是众口难调,而言人人殊,也正是高考作文的本意。只不过,内容上再怎么不统一,最后的落脚点却是殊途同归的——考察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以隔岸观火而非同情心的视角来观察高考作文,之于考场里那些奋力爬格子的考生,几无任何意义。考场外的众生喧哗,意义也只能止步于考场外。道理很简单:作文题目看得再透彻,要想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一篇上好佳作,无论如何都不切实际。沈从文、董桥等大家都玩不转的事儿,普通考生又怎能做到? 王言虎 赞成 推动语文教学进步 说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写作文的时代,毫不为过。 显然,吐槽作文是一种能力。有网友调侃:上午考语文,作文题既出,网络上是各种吐槽、各种欢乐;到了下午考数学,面对数学试卷,网络热情一下子低到了冰点,可谓万马齐喑。这似乎表明了众多成年人对数理化之类过于“专业”的科目,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吐槽能力不够,但人们如此偏爱作文,如此钟情于高考作文,恐怕不只是对于其他科目能力不足就能够说明一切的。 吐槽作文推动了语文教学进步。自从有网络以来,人们对于高考作文的参与热情已经年复一年的高涨。网友批评、建议、吐槽、调侃之余,也让作文应该考查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应该具备怎样的价值观、语言能力、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之类,形成了明确的指向。甚至于还从技术的角度,对于高考作文题,应该有利于学生切题、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度思维之类形成了明确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些年作文的进步,高考作文与政治化、泛道德化、虚假抒情之间渐行渐远,且逐步回归写作意义本身,恐怕与网友吐槽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网友的吐槽,使作文命题、阅卷、评价逐步摆脱了过去的传统思维定势,摆脱了过去局限于语文教学界小圈子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实际。 高考作文正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网友钟情于高考作文,盘点高考作文的历史,对过去高考作文虚假无趣、政治正确至上、要求道德升华之类进行了反思。近年来,传统的高分作文被撵下神坛的同时,各种爆笑作文、零分作文甚至于还被热炒,甚至于一些网友把视线延伸到了民国时代的高考作文、延伸到了中外高考作文对比的视域。这是对作文价值的还原,也是众多曾经经历高考经历扭曲作文评价机制的成年人,反思过去、参与现实的动力所在。人们之所以如此关心高考作文,是因为这是永远的青春记号、时代载体,更是一场激励人文情怀、母语写作能力的精神大联欢。 严辉文 |
关键词:高考作文,调侃,韩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