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河北新闻频道>>大众娱情

网友调侃高考作文:经常看韩寒的微博不会考不好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2014-06-09 09:35:3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上海卷:穿越沙漠和自由

  湖北卷:山顶的风景

  广东卷:胶片与数码时代

  2014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围绕高考话题的热点讨论也如期上演,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然还是高考作文。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考作文题目接近生活,思辨型、鸡汤型不一而足;从社会反馈来看,专家说话,网友吐槽,激赏与拍砖共存。对高考作文的热议,日渐成为一年一度的舆论盛宴。

  “要不怎么说常看韩寒微博的孩纸,高考作文不会不好呢。”网友们用各种方式调侃高考作文,包括把韩寒的照片对应各地高考作文题目。

  反对

  众声喧哗与考生无关

  在高考文化深度社会化的今天,高考,早已不是莘莘学子的“独角戏”,而已成为全民共同关注与参与的社会事件。尤其是高考作文,因其较低的知识门槛与议题本身的公共性,更衍变成各阶层人士的公共话题广场。这不仅表现在“郭德纲、钟汉良集体泄题”式的微博调侃,更在于网民对每个考题内容的各抒己见,你一言我一语,俨然一场热闹的“文化研讨会”。

  既然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议题,每个人因其知识水平、认知标准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对每篇高考作文题目的评价,自然也就言人人殊。这一点,从某门户网站开设的话题调查就可以看出:同一个题目,有人点赞,也有人“扔鸡蛋”,没有一个题目达成意见统一,有的甚至收获蛋赞各半。而意见难以达成共识,其实也正说明,这篇作文题目在答案设置上足够开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自由表达能力,是好事儿。

  不只是网民意见歧异,学者教授之间,对同一个话题,也是各有见地。以北京作文题“老规矩”为例,学者于丹称赞其“老规矩是变革时代的传承”,“把我们今天异彩纷呈的世界停滞为一幅黑白的老照片”,而张鸣则认为“北京作文迂腐”。两位文化名人,对同一题目的观点南辕北辙,就更能证明,每一个作文题目,或都是众口难调,而言人人殊,也正是高考作文的本意。只不过,内容上再怎么不统一,最后的落脚点却是殊途同归的——考察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以隔岸观火而非同情心的视角来观察高考作文,之于考场里那些奋力爬格子的考生,几无任何意义。考场外的众生喧哗,意义也只能止步于考场外。道理很简单:作文题目看得再透彻,要想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一篇上好佳作,无论如何都不切实际。沈从文、董桥等大家都玩不转的事儿,普通考生又怎能做到?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作文,高考,韩寒

责任编辑:赵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