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考生上名校几率悬殊 教育部曾划招生“红线”
6月7日,中国将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这一天开始,939万莘莘学子将走进考场,对十几年寒窗求学作一次小结。 “千军万马独木桥”,这曾是中国民众对这场选拔竞争程度的比喻。然而,从高校扩招到社会机会多元化,眼下的高考虽已不再是出人头地的“独木桥”,但是,一场牵动近千万家庭的考试,对于这个国家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从标印着“绝密”字样的试卷,到警方护卫考点、监控录像,再到考试之后的全封闭阅卷,全社会都在努力创造一场公平的竞争。 然而,在流动人口超过2.3亿的中国,人们期待,更多的随迁子女能够更平等便捷地就地参加高考;在国家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下放给高校时,人们期待,高校自主招生少一些“暗箱”,多一点透明;在各种“特长生”遭到社会质疑之际,人们则期待,高考加分政策少一点“猫腻”,多一些人性。 今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新程开启后的第一次高考,从6月4日起,中国新闻网推出题为《为了一次公平的竞争——考场外的高考期待》的主题策划,敬请关注。 各地考生上名校几率悬殊“属地招生”叩问高考公平 从“高考移民”到异地高考,因一纸户籍绑架的高考公平之争持续多年。因为一些重点高校在各地投放的招生计划不均等,不同省份之间,考生考上名校的几率甚至相差数十倍。如何破除高校招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已成为中国高考改革必须回答的问题。 户籍间的高考落差:有的走独木桥,有的走钢丝 今年高考前夕,重庆市开县教育、公安等部门查获一起有组织的高考移民案件,涉及88名考生的高考报名问题。媒体调查发现,此次大规模、有组织的高考移民案件背后,存在一个涉及重庆、河南、山东等多地的利益链条:有人负责宣传招生,有人负责办理户籍学籍,有人负责打点关系。 这则关于“高考移民”的新闻,再次让高招领域备受诟病的“区域不公”问题广受关注。 近年来,每逢高考季,网络上都会出现这样一个段子:建筑工地上,工程师和民工同龄,闲聊得知,两人同年参加高考,在同一张试卷上,工程师是北京考生,考480分上了一本,民工是河南考生,考了530分却落榜,外出务工。 虽然,网络上关于民工与工程师这段“高考对话”版本众多,但是,无论是高考移民还是民工与工程师命运落差,都反映出高考录取在地区间的不均等。 有媒体统计,在北京大学(含医学部)2013年总计2065个普通高考招生名额中,408个给了北京本地生源,而其在山东、河南、四川这三个人口大省的招生名额总和也只有268个,而上述三省当年报名参加普通高考招生的人数总和为170.9万,是北京本地报考人数的23倍多。 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曾根据2011年的高招数据进行调研,并得出当年每万名考生中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为1.27,广东为1.4,贵州为1.48,河南为1.87,北京为52.5。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 “千军万马争夺独木桥”,这是中国民众对于高考竞争程度的形容,但是,有网友就调侃道:“高考,在一些地方是过独木桥,在一些地方却是走钢丝。” |
关键词:名校,高考,高考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