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河北>>聚焦河北

焦桐花开——在兰考县寻访焦裕禄精神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2014-05-12 09:04:5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一年零三个多月,焦裕禄走访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行程5000余里。

  “焦书记当年治理沙丘,就是受我父亲魏铎彬的启发。”张庄村村民魏振中自豪地说。

  原来,有一次,焦裕禄听调查队的同志说,张庄附近有一个27户人家的彭庄,现在已被沙丘淹没了,农民魏铎彬他娘的坟就在那里,经常被狂风扒开,露出棺材。于是,魏铎彬用一个早晨的功夫,把沙底的淤土翻上来盖到坟上,狂风再也吹不动了。

  焦裕禄听完后,连声称赞这个办法好。他兴致勃勃地说,凡是有淤土的地方,都采用淤泥盖沙的办法,干他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准可以在兰考来个大翻身。

  “焦书记治‘三害’讲究稳扎稳打,先搞试点,再由点到面。”刘俊生说,焦裕禄率领干部群众首先在赵垛楼大队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经过七级大风考验,沙丘没滚动,旁边的麦苗没打死。之后又在张庄大队搞大面积试验,效果依然很好。

  接着,县委把这两处试验成功的办法向全县推广。经过一个冬春的奋战,全县危害最大的一些沙丘,全用淤土封闭了,又在上面种了各种树木。焦裕禄兴奋地看了一处又一处。

  焦裕禄纪念馆内,人头攒动。墙上一份《焦裕禄同志总结的治理“三害”的方针方法》,引来许多参观者驻足默读——

  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性;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

  “记得当时是1964年元月,在总结除‘三害’工作时,同志们都说,干了这么长时间,总结可以写一大本子。焦书记说,不用,一张纸就总结完了。”刘俊生说,这份总结既简明扼要又明确透彻,虽然只有200多字,但却是焦裕禄亲身实践的产物。

  焦裕禄赴兰考上任没两天,便骑着自行车,挨门挨户到老乡家中走访。他还住进老饲养员肖位芬的牛屋,与肖大爷3次彻夜长谈。肖大爷告诉他:想治风沙最好种泡桐树,泡桐树喜沙壤、长势猛、扎根深,一年一根杆,两年粗如碗,三年能锯板儿。焦裕禄听了非常高兴,说:“这个主意好!”

  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焦裕禄很快认识到,不造林就不能改变兰考面貌。在1962年12月22日至24日召开的县委扩大会议上,他号召全县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大搞植树造林,并要求从1963年开始全县人民每人每年至少要种一棵树。

  会上还提出加强经营管理,实行“六包”,即临时包工、小段包工、大段季节性包工、常年包工、专业包工、连续包工;要求尽快确定林权,建立责任制,实行管理分成,颁发林权证。林区最好将林木和土地一齐包下去,按照比例分成。

  “有人觉得这个‘包’字太敏感,上级刚刚把包产到户当作单干风批了,现在又提‘六包’,太冒险了,提出等等上头的政策再定方案。”刘俊生讲道,焦裕禄当即说不能等,改变兰考的面貌,要根据兰考的实际想问题。他还强调,种树一定要实事求是,栽一亩就报一亩,种一棵就报一棵,不准搞浮夸,不准搞攀比。

  根据一些老同志的讲述,在一些小细节上,更处处体现着焦裕禄的务实——

  县委发的许多重要文件,他很少让办公室的同志起草,而是利用晚上的时间亲自写出来。他说:“重要文件不要委托秘书写,特别是讲话、作报告,更不要别人写好,自己在那里干巴巴地念。”

  为了及时反映全县各条战线的工作和思想情况,他指示县委办公室创办了《情况摘要》。之后,他对每一期都亲自批阅、修改。

  摸清“三害”底细后,在他的主持下,县委拟出了《关于治沙、治碱和治水三、五年的初步设想(方案)》。他还建议,各生产队、大队、公社都要制订除“三害”规划,并经各级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上一级批准。

  有人向上面告城关公社负责人扣发救济粮,当他了解到,原来这位负责人用救济粮实行城肥下乡、以工代赈,不仅奖励了勤劳人、治住了懒惰汉,还换来大量肥料为庄稼丰收奠定了基础,他主动替这位同志在领导面前承担了责任。

关键词:焦裕禄,兰考县,寻访

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