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花开——在兰考县寻访焦裕禄精神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 “为什么焦裕禄墓前至今还有那么多人瞻仰?为什么焦裕禄纪念馆至今还有那么多人参观?这正是由于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兰考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孟俊喜说,焦裕禄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新时期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对人民的态度和作为。 “我要亲自把兰考县一千零九十四平方公里土地的自然情况摸透,掂一掂兰考的‘三害’到底有多大分量” 一件几乎看不出本来颜色的雨衣、一把破旧的只留存在老一辈人记忆中的油纸伞、一根普普通通用来探水的高粱秸秆,这就是昔日焦裕禄查看雨情的全部装备。在焦裕禄纪念馆内,许多参观者在这个陈列展柜前久久凝视,伴随着讲解员深情的讲述,大家仿佛看到了那个顶风冒雨、艰难跋涉的身影。 斯人已逝50年,但音容笑貌似乎仍触目可见,温言暖语似乎仍萦绕耳畔。 “当年‘三害’调查队成立后,焦书记表示既当队员,又当‘队长’。同志们认为他工作忙,又有病,都劝他不要下去。可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刘俊生对记者说,焦裕禄来兰考,之所以能够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求真务实。他注重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工作重心。刘俊生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 当年兰考县36万人,灾民就有19.3万人。因为逃荒要饭的老百姓实在太多了,县委专门成立了劝阻办公室,各公社、大队都有相应机构,在村里劝,在路口截,在车站堵,目的只有一个,减少灾民外流的数量。 然而焦裕禄来兰考不久,就把劝阻办公室这块牌子摘了,代之以除“三害”办公室。表面看只是换了个牌子,实质上却是兰考县委、县政府工作重心的转变。“因为他广泛走访调研发现,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是兰考的灾根、穷根,要挖掉穷根、栽上富根,首先必须除‘三害’。”刘俊生说。 形容当时老百姓苦,有这样一个顺口溜:早起一个淀粉馍,中午面条捞不着。晚上汤,照月亮,小孩喝了光尿床,劈头劈脑三巴掌,别骂爹别骂娘,只怨地里不长粮。 每次下乡,看到群众挨饿受冻,焦裕禄都揪着心。当同事们看到,他的眼睛里充满血丝,大家都知道,焦书记一定又夜不成寐。他的肝病一天天严重,可他的心脏却像装上了一台马力强劲的发动机。他告诉同志们,要想根治“三害”,必须查清它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他说:“我要亲自把兰考县一千零九十四平方公里土地的自然情况摸透,掂一掂兰考的‘三害’到底有多大分量。” 在兰考的470多天里,焦裕禄待在县委大院办公室里的日子屈指可数,他的双脚,不知疲倦地行走在兰考的大地上。 他和大家一起撵风追沙,直跟到沙落地;他用一根高粱秆探路,傍流涉水,直觅到水归槽;他在盐碱地里,亲自用手搓一搓,用嘴尝一尝,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从兰考县到山东省境内有一条长达32公里的贺李河,他曾沿河逐段察看过两次。经过许多日日夜夜的跋涉,他终于做到了心中有数。 当时任县长的程世平在回忆文章中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一套独创性的科学工作方法,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兰考的灾情那么重,光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拿出战胜困难的办法。 焦裕禄深信,群众中有大智慧。走群众路线,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是他求实作风的充分体现。 兰考县的一些老干部至今还记得焦裕禄说过的话:“要尽量减少会议,走出办公室,到下边去巡回检查,调查研究。”“要好好记住,当工作感到没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 |
关键词:焦裕禄,兰考县,寻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