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高房价渐失购买力支撑 救市恐难改低迷
放松调控恐难扭颓势 3月以来,杭州、长沙、常州、无锡、郑州、天津等多地均曝出政府通过座谈会形式征求意见,拟调整现有的房地产政策以刺激楼市,涉及限购松绑、购房入户等。 无锡市宣布,从5月1日起,在无锡市购房达60平方米以上,且在本市有稳定工作的人员,准予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来锡落户。无锡这一户籍新政比以前“购房70平方米落户”的规定减少了10平方米。杭州市发改委也宣布,房企涉及大幅价格调整之前,需向政府部门通报。试图缓解之前开发商竞相降价促销的窘境。 南宁市则成为首个放松限购的省会城市。从4月25日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五市户籍居民家庭,可参照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宁市购房。业内人士认为,在严格执行了数年限购政策之后,省会级城市首次出现松动,传递出地方政府希望重启房地产市场的信号。 尽管部分城市限购政策有所松动,但房地产贷款则持续紧绷,影响到限购放松的实际效果。目前,各地商业银行基本取消了首套房利率优惠,部分银行甚至要求首套房贷款利率上浮10%,且对个人信誉要求更加严格。一位股份制银行房贷部业务人士称,目前楼市看空情绪渐浓,在总行层面收紧政策之下,地方支行放贷都更加谨慎。 浙江杭州有开发商表示,银行一方面缩减开发贷规模,项目开发放缓;另一方面在房源销售环节,个人房贷进一步收紧,新房销售缓慢,无法按期限回笼资金。如此一来,导致开发商融资承重,循环贷款愈发艰难。 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认为,银行信贷持续收紧,购房者实际购买力下降,市场供需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未来房企不得不选择舍价换量。 有开发商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楼市行情已经隐现拐点,今年并未出现新的调控政策,房价调整跟政策关系不大,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这说明而今高房价已经逐渐失去支撑力量。 业内人士指出,3月份以来全国房地产成交呈现下调趋势,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下滑,房价环比下调城市数量增加。房价下降的预期在购房人群中有所加深,如果市场无法回暖,这种深度观望情绪或将持续较长时间。 价格博弈仍将持续 □本报记者张敏 “房源挂了两个多月,连个看房的人都没有,这种情况我完全没有想到。”从今年2月开始,刘先生将位于北京望京区域的一套房源挂出,但直到4月底的两个多月间,不仅没有实现成交,中介人员还反映,只有询价却无人看房。 无独有偶,位于北京市西六环的某高端项目负责人王先生,最近也遇到了定价难题。“我们将要在5月开盘的项目属于三期,虽然拿到预售证不成问题,但如果定价太高,怕不好卖;如果定价下调,又担心老业主不满。”王先生说。 上述两个案例可谓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北京楼市的缩影。即便在整体供不应求的北京市场,“卖方掌握定价权”的格局也已发生改变。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出现降价、滞销等情况便不难理解。今年以来,杭州、南京等地项目率先出现降价,随后“降价潮”又蔓延至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而后又出现在长沙、武汉等地。值得关注的是,在区域市场中,最初出现降价的项目,基本都实现了“以价换量”的结果,但此后跟风降价的项目,却大都销售不佳。 为什么出现上述情况,市场需求释放殆尽了吗?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常会出现供需双方此消彼长的现象,即当市场供应不足、房价出现上涨压力时,需求往往争相进场;而当市场供应旺盛,房价上涨乏力甚至出现下降时,需求方则容易出现观望情绪而暂时离场。相比之下,真正意义上的“供需两低”和“供需两旺”甚少出现。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特现象,与国内楼市的发展阶段不无关系。自我国推行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十多年来,房地产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房价“只涨不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即便房价出现下调,“买涨不买跌”的需求方仍然笃信这种波动不会长久,并以暂时的观望等待低点入市,进入下一轮上涨周期。 如今的北京楼市,恰恰属于这种“供应增加、需求观望”的情况。一方面,4月的最后一周,市场出现“单周入市17盘”的供应高峰;另一方面,“五一”小长假的3天,成交量遭遇“同比下降八成”的低点。 但可以想见的是,经过一番市场博弈之后,需求进场只是时间问题。上述两个案例正是市场博弈的一个侧面。就北京楼市而言,利好过度透支、房价背离购买力已成共识,出现价格下调的现象并不令人意外。尤其是在未有大的调控政策出台的背景下,体现了市场自发调整。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调整能持续多久?如果降价更为迅速,市场调整的过程就相对较短,需求也能够更早入场;如果卖方严守价格阵地,那么市场调整期拉长,需求的积压也就越多。待博弈结束之时,即便市场供应有所增加,恐怕也难以满足需求的释放,并带来更为强烈的房价上涨压力。 |
关键词:房价,楼市,救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