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加强合作 以三大动力牵引复苏
“人间大小事,有其潮汐;把握涨潮,则万事无阻;错过了,一生的航程,就困于浅滩与苦楚。” 400多年前,当莎士比亚在《凯撒大帝》中写下这段文字,无法预见他的这句话会被后世用作全球经济合作的箴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在今年的一次演讲中引用此语,呼吁各国顺应大势,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 日前在华盛顿落幕的世界银行与IMF春季会议传递的信息显示,全球复苏之路并不平坦——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被小幅调低。面对这种形势,必须以合作、开放、改革三大动力来牵引全球复苏。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六年来,欧美等发达经济复苏逐步稳固,连曾经的“重症患者”希腊也于日前宣布重返国际资本市场,恢复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在危机“尾部效应”下,一些国家失业与失衡短时间难以修复,社会动荡未平。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无不面临增长的挑战。以增长彻底摆脱危机,以发展带动持续繁荣,各方憧憬着一个更好的新世界。而建设这样一个新世界,要把握其“势”,才能找准动力。 在拉加德看来,当前时代的大势是全球权力正在从西方转向东方,从北方转向南方——从少数人到大群人,进而到亿万民众。她说,50年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约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如今占到一半,且其比重还在迅速上升,很可能在下一个十年占到全球GDP的三分之二。 这一预言已得到广泛认同。全球经济整体若想更好复苏,需要缘势而动,顺势而为,其增长动力来源于合作,来源于开放,更来源于改革。 越来越多国际观察家注意到,危机时期,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合作紧密,那么,这种合作不应随危机渐远而褪色。有专家指出,技术进步使全球经济愈加紧密相联,然而,在产生“聚合力”的同时,又会不断产生“离心力”。尤其是,当全球危机过后,各个国家“共同语言”减少,各自诉求上升,这会对世界经济合作产生阻力。而世界经济在面临增长的同时,也面临减缓的可能。二者之间的张力使得各国不得不苦寻对策。 本次春季会议期间,二十国集团(G20)召开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再次承诺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富有雄心、务实、措施具体的全面增长战略,实现未来5年G20整体GDP在目前预测水平基础上增加2%以上的目标。 说易行难。这样的增长目标需要各国不仅要共同采取有力行动,还要拿出战略定力,不为短期压力所动。作为世界公认的增长引擎之一,中国近期的经济政策在本次春季会议期间受到积极肯定。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春季会议后说,中国追求的是“持续、健康的”发展,不会因为经济短期波动而盲目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 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越来越多决策者意识到,“开放”——这个使世界经济长期受益的关键词,如今需要赋予新的意涵。从贸易上看,保护主义和贸易救济措施暗流涌动未曾消歇,全球贸易治理体系碎片化的苗头不可忽视。营造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环境,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各个国家都有责任。 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9月在G20平台上,率先提出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思路,倡议要坚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使区域自由贸易合作既有利于参与方,又能体现对多边贸易体系和规则的支持。同时,完善全球价值链,建设全球一体化大市场。不久前在访问欧洲期间,习近平主席又在多个场合提及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对未来全球发展的意义。 除了合作与开放,危机后的世界,更大的增长动力要看改革。2014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过渡年”、“改革年”——IMF副总裁朱民在世行和IMF春季会议期间,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作出如此判断。对于各个经济体,必须加大结构改革和调整力度,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对全球经济治理,也需要深化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新形势,确保全球稳定。 在千帆竞渡的全球改革中,中国的改革最受瞩目。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日前表示,虽然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中国政府进行结构改革的态度让他印象深刻。世行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并与世界分享经验。 正如拉加德所言,“这个勇敢的新世界,这个超级互联的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希望和机遇”。而只有秉合作之心,顺开放之势,借改革之力,方能为世界经济注入持续的发展动力。 |
关键词:经济复苏,三大动力,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