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赶考行]同学情深:我要一直背他到大学毕业
他们非亲非故却情同手足,在肥乡县实验中学校园内,每天准时上演一幕这样的场景:一个满脸稚嫩的少年,背负着因小儿麻痹症“肢体病变”的另一少年,穿过近30米的校园,背上二楼教室。一晃眼三年时光流逝,如今参与帮扶的同学越来越多,两个好哥们儿的情谊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三年坚持:好少年照顾残疾同学 2013年8月份,新学期开始,肥乡县实验中学招收了一名特殊的学生———因小儿麻痹症无法正常行走的14岁少年孙国伟。“看他走路都走不好,有些担心他该如何在校生活、学习。”肥乡县实验中学副校长张栋说,可后来发生的一幕幕,很快便打消了他的顾虑,孙国伟身边有一个好哥们儿———郝腾达。每天郝腾达都会将孙国伟从学校大门口直接背到教室,虽然两人不在一个班级,但只要有空闲,郝腾达都会第一时间来到孙国伟的班级帮助他,这样的状况从入学的第一天一直延续至今。 郝腾达说,他和孙国伟是“发小”,两人在肥乡镇中心小学一年级就认识了,但之后由于转学等原因,二人失去了联系,直到小学五年级时,两个好哥们儿才再次重逢。当时孙国伟的教室在三楼,看到他行动不便,时年12岁的郝腾达便自发背着孙国伟上下楼,一直背到了两人小学毕业。初中,两个好哥们儿又考上了同一所中学,郝腾达便继续照顾孙国伟,到现在已经延续了近三年的时间。“我们是哥们儿、发小。他需要我的帮助,我就是他的腿。”郝腾达说。 日复一日,郝腾达默默地照顾着自己的好哥们儿,他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尽管心疼同样年幼的儿子,但还是对他的行为表示支持,这也更加坚定了郝腾达继续照顾孙国伟的信心。 感动他人:学生自发形成帮扶小组 郝腾达说,有一次马上就要上课了,他仍等不见孙国伟,便急忙跑去教室中看,却发现对方已在座位上,原来已有人把他背了上来。“我们个头大,更应该帮助他。”初二年级3班的学生王凯亮说道,“感觉帮助他很光荣。”“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学校并没有刻意安排学生专门帮助,可帮扶小组还是自发形成了。”肥乡县实验中学副校长张栋告诉记者。由于郝腾达每天背孙国伟上楼,都要从初二年级3班门前经过,那些高年级的学生,也都主动加入这个行列,先是王凯亮,然后是刘禹、马金阳、宋世杰,学生们纷纷加入,自发形成了一个帮扶小组。“同学们把班里最适当、最方便的座位都让给了孙国伟,集体活动同学们也都愿意帮助他一块儿参与。”孙国伟的班主任董爱军说,在他接手管理这个班级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孙国伟的身边看到了许多感动的事。班里的石子龙同学更是主动负责起了孙国伟上厕所的任务,每次都要背到楼下80米远的厕所。孙国伟也很懂事,坚持学习,从未缺课,即使手脚不便,无法正常做题训练,成绩仍在班里保持中等。 兄弟情深:一直背他到大学毕业 记者在班里见到孙国伟,他的头很难摆正,手缩成锥形,腿和脚也已变形,走动不便,但说话还算清晰,交谈过程中不时微笑,很乐观。“同学们都帮助我,在班里非常快乐。”孙国伟说,今年他15周岁了,同学对他的照顾让他很感动,非常感恩。尤其是郝腾达和石子龙,是他的好哥们儿。 虽然肢体已变形行动不便,孙国伟依然向记者展现了他的坚强。他每天坚持自己穿衣起床;从2013年开始独自骑电动三轮车上学,不时还捎带顺路的同学;最喜欢学数学等等。他还告诉记者,未来想做一个打字员,希望能够挣钱自立,不拖累家人和同学们。记者采访时,孙国伟的妈妈高新梅表达了对学校、同学对孩子帮助的感激之情,“太感谢了,有这些同学帮助孩子,我们大人都很放心。希望国伟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社会。”高新梅告诉记者,孩子自幼得了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变形,但智力正常,她坚持要求孩子在正常学校上课,希望他能坚强独立起来。“只要他需要,我就会一直背他,直到我们大学毕业。”郝腾达说,“虽然有点沉,但是我能背得动。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的。”“将会公开表彰这些孩子们,这是对他们的鼓励和鞭策。”肥乡县实验中学校长魏海民表示,校方会尽力为孙国伟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在新学年,计划将孙国伟所在的班级调整到一楼,减去他上下楼的负担。 |
关键词:赶考行,好少年,同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