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如何走出“陪而不审”
“陪而不审”和“亚法官” 赵耀彤表示,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不得不承认人民陪审员最直接的作用是缓解法院案多人少的尴尬处境。 而这个作用在张义看来,却是另外两个字:凑数。在法庭上,他从来都是只听不说,“法官说了算”。尽管根据《决定》规定人民陪审员“除不得担任审判长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但“陪而不审”的现象还是广泛存在。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就曾对中国法院网上“网络直播”栏目下的“现在开庭”子栏目里所登载的2010年1至12月审理的共计292起刑事案件,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他发现,在有陪审员参与审判的177起案件中,98.31%的陪审员在法庭上没有提问;69.49%的陪审员在庭审过程中没有与审判长进行过交流。另外,据有些陪审员讲述,由于法庭一般不会当庭宣判,也很少在庭后进行评议,所以,有些陪审员甚至不知道案件的裁判结果。 而陪审员参与度低的另一面是有些陪审员几乎成了“亚法官”。秦前红表示,据他所了解的法院里,陪审员就是几张老面孔,“不管什么案子,就那么几个陪审员,坐在庭上打瞌睡”。这样的陪审员在实质的审判过程中也不发问,在最后的合议裁决过程中不发挥作用。 在何兵看来,名额太少和遴选机制是目前人民陪审员制度现状的最大成因。 他认为陪审员队伍人员太少,使得陪审员“总是那么几个人”。 以浙江宁波为例,截至2013年4月,该市有人民陪审员598名。根据宁波统计局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拥有户籍人口580.1万人,相当于每9700人才有1名人民陪审员。 扩大队伍 扩大人民陪审员队伍,几乎可称为学界共识。何兵认为,人民陪审员的数目应该多于法官的人数,“如果说我们现在有20万法官,就要有100万左右的陪审员,宏观上要有这个规模,因为人民陪审员是兼职的。而在每个案件的合议庭,陪审员的数目一定要比法官高。” 增加人民陪审员的数量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努力方向。 2013年9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北京等10个省市19个法院开展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试点。 今年2月21日,成都市武侯区法院举行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试点选任《任命书》颁发仪式,为新选任的30名人民陪审员颁发《任命书》,其中包括首次选任的少数民族和进城务工人员代表。 倍增计划的目标是在两到三年内,将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数量增至20万名左右。相比较201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家新透露的中国法官人数已达到19.6万人。也就是说两到三年后,全国人民陪审员的人数将接近法官人数。 除了扩大人民陪审员队伍,学者建议遴选机制也需要作出改变。 有学者就指出人民陪审员过多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职人员担任,过多聘任异地人员,忽略了扩大民主和引入社区经验的需求。 周强在前述报告中同样指出,要广泛吸收社会不同行业、性别、年龄、民族的人员参加陪审工作,努力提高基层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社区居民等群体的比例,确保基层群众所占比例不低于新增人民陪审员的三分之二。 选任方式上,有一种建议是改革现有的单位、基层组织推荐、法院邀请和自荐报名相结合的方式,逐渐过渡到以自荐报名为基本方式的选任。 何兵则认为,盘活陪审制,关键在人民陪审员的“随机挑,当庭判”。各级法院应设置专门场所,每天有数十名人民陪审员轮候值班。制度上要求每名人民陪审员每年到法院工作十日左右,国家予以经济补偿。案件审理前,法官与当事人到人民陪审员值班大厅,随机挑选,防止法官选择“听话”的人民陪审员。法庭组成以后,要实行“审理不间断原则”,即一旦开庭,就必须判决。 秦前红认为,制度比较粗糙、笼统是人民陪审员制度目前裹足不前的一大原因。 他认为人民陪审员从事司法审判的时候职权不明。对比英、美的陪审团制度,对其与法官的职能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即陪审团管事实的判断,法官管法律的适用。而我国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对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独立行使表决权。但在司法实践中,法律知识的缺乏,又常常使人民陪审员依附于法官的意见。 此外,他还表示,《决定》并未规定每一基层人民法院应储备多少人民陪审员,以及人大常委会应如何选拔筛选。 “司法要体现专业化,法官从事专业化的审判,但是太过专业化就难以体现民主和社会的开放性,以及社会民众对司法的期许。人民陪审员是个衔接的因素,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把制度落实。”秦前红说。 |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