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2014-03-26 14:51:1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们已有300万册电子书的电子图书馆,可专家们认为这不算图书,他们要求的是纸质图书。”最近,笔者到一所新增本科院校考察,该校负责人告诉我,教育部门对新增本科院校的评估,有一项指标是“生均100册纸质图书”,学校有两万学生,达到这一指标要200万本图书,但他们根本做不到。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有的本科院校为达到这一指标,到二手书批发市场论斤整车购买,还有的从其他兄弟院校拆借,专家们只管书的册数,不管这些数是否有收藏价值,是否与教育教学有关,学生们是否借阅,反正只有凑够指标,才能过关。为此,高校不得不在这方面浪费大量经费。

  其实,对于“生均100册纸质图书”这一指标,多年前就有高校领导“炮轰”,但没想到,这一指标在电子书大为发展的今天,还成为各校接受评估的“硬指标”。表面上看,教育部门要求高校重视图书馆建设的初衷不错,可是,强调图书的册数,不强调图书的质量、不关注图书的借阅、使用,结果适得其反。有调查显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经调查研究发现,某高校图书馆新进图书的借阅率在40%~60%。

  高校人才培养和图书馆使用之间的合理关系是,学校重视人才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提出阅读参考书的要求,学生必须到图书馆(或下载电子书)阅读相关内容,才能跟上课程进度,参与研讨,学生参与课堂研讨的情况,作为课程成绩之一。哈佛大学号称有上百座图书馆,其图书馆的利用率很高,原因在于教师在上每门课时,都提出参考书的要求,一门课要求学生看10本参考书,是常有的事。而且,学生不得不看,因为老师要求研讨课上,必须用参考书的内容参与讨论。

  我国的很多大学并没有建立这样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人才培养和图书馆是脱节的,大学图书馆在很多高校派得最多的用场是作为自修教室。原因在于,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上投入不够,老师对教育教学并不重视,基本还是采取灌输模式,学生仍旧以应试方式学习,只要学期末通过考试即可。这种情况下,就是教育部门硬性规定学校必须配备多少图书,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情况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要让高校重视图书馆,学生重视阅读、与图书馆为伴,关键在于让老师重视教学,对学生实行严格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视野的老师会开出书单,要求学生借阅,学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老师的书单准备图书,这样也就形成图书馆建设、使用的良性循环。由此建设起来的图书馆和配备的图书馆藏书,将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相连,而不是只是一幢供检查、参观的建筑物。与哈佛大学图书馆就分布在学生生活区、宿舍楼下就有图书馆相比,我国大学喜欢把图书馆建设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有的离学生生活区很远,导致学生根本不愿意去。

  类似的做法,在我国高校中并不鲜见。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指出,有高校购买六千万元的设备,一次也没有使用,这是极大的浪费。高校购买设备而不使用,与购买图书没人借阅,是一个道理。学校购买设备,是按照上级部门批准的预算购买的,不执行预算是违规,但购来设备,又无处派用场,而且还存在没有维护经费的问题——维护经费没有列入预算——于是设备闲置。以后有人会问,既然设备不用,为何要列入预算?这就要追问负责预算审批者的主导思想了,为防止高校滥用经费,在审批项目预算时,都要求高校提出设备费,而且这要占大头,主管部门的思维是,好歹也可为高校增加一批资产。至于设备究竟派什么用场,不是他们操心的事。

  在购买设备这一问题上,合理的逻辑是,由教授们根据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提出购买设备的需求,给教授经费使用的自主权,而不是由上级部门事先“预算”。为防止经费被滥用、挥霍,要求所有财务信息公开,接受各方监督。

  重硬件投入、轻教师作用的发挥,不积极建设软环境,反映出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发展教育的思路还十分粗放,这非但不利于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反而会制造急功近利、形象工程、铺张浪费。从2012年起,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已达GDP的4.28%,近年来教育投入也持续增加,要让教育投入产生实效,必须改变粗放式教育经费的使用方式,积极改善教育的软环境,让教育投入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书馆,图书,学生,教育

责任编辑:赵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