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泼水第三方支付 浇灭还是降温
专家: 在创新与消费者间找平衡 虽然中国银联明确表态,央行此次监管只是出于安全等考虑,跟银联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但就在多方利益集团博弈的同时,更多人关心的是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究竟是扼杀还是降温? 央行官员明确表示,央行对互联网金融创新持支持态度,政府工作报告里都已提到,毋庸置疑,但在创新当中肯定会有风险,这一点也无可回避。监管部门的责任就是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防范系统性风险,最终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可能会存在一些风险和安全隐患,央行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以及风险防范的角度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也是考虑到当前互联网金融创新势头越来越猛,涉及的人群越来越多,为了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采取的一种必要措施。特别是这种虚拟信用卡,假如以后绑定的人群太多,风险不可预估,的确会令人不安。 黄震认为,对于包括二维码支付、虚拟信用卡在内的创新业务,涉及到不少新技术、新流程和新识别技术,例如风险评估、消费者的识别等,在传统的规则里是没有涵盖到的,央行需要进一步搞清楚。不过这次并不意味着是禁止。 此次央行紧急暂停虚拟信用卡,华明认为,这无疑是央行面对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所采取的审慎态度,此举将迫使第三方支付平台拿出更高标准的安全防范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长期来看,对于虚拟信用卡乃至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并非坏事。虚拟信用卡依然是代表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只是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时间。 “监管层在出台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管理措施时,应该在创新本身的风险和消费者的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过度强调风险,就会扼杀掉金融创新,我国金融改革将会静止不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认为。 郭田勇直言,任何新兴事物出来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或既得利益格局,但不能让监管政策成为保护某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工具。互联网金融能突然间进入公众视野并大有持续兴盛之势,除了是因为互联网企业内在具有的创新精神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传统金融业仍然处于极其垄断的地位,压抑了金融创新和客户体验,反倒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央行,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