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吴江:六方面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院研究员吴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有六方面的因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吴江指出,我国目前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宏观经济层面的问题。 其核心是经济发展放缓和社会就业总量压力的影响。比如,一方面,国际经济复苏艰难和国内经济增速下降对释放就业机会和空间必然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没有明显缓解。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需要很长一个过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高学历就业需求有限,加之我国城镇就业群体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规模都比较大,使得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比如,去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是699万,今年是727万。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有压力就是自然的了。 二是就业观念问题。 现在大学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想大众教育转变,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应适应性调整。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调整的节奏有点慢,大学生还是明显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尤其是对就业单位、工作强度、薪酬待遇等方面的要求还是比较高,比如,很多大学毕业生仍然比较青睐政府部门、外企、国企、大企业,但这些单位总体上用人量有限,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实际上,就我国吸纳就业的情况看,大量的中小企业才是人力资源的最大需求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80%城镇就业岗位,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 三是人才培养问题。 核心是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的问题,即市场供求不匹配,这实际上是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专业设置不能有效回应市场需求,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显示,2012届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失业人数为7.41万人,占了本科失业总人数的32.8%。其中,英语、法学、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是2010届—2012届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另一方面,毕业生的素质能力不能适应市场即岗位需要,比如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也有待提高。这种情况在扩招较快的专业尤其突出。比如,计算机产业缺乏人才,可是计算机毕业生就业率低,因为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需求,所以产业雇佣有工作经验的人。 四是用人问题。 比如,就业歧视。就业歧视一直是影响就业的重要问题。就业歧视的表现很多,现在除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外,还有第一学历歧视,很多单位提出本科不是211或985院校的毕业生就不招。比如,有些单位的招聘与用工对毕业生就业有不利影响,有的搞萝卜招聘和内部招聘、有的用工不规范,通过人为压低待遇等方式降低用工成本,从而形成就业岗位的人群替代效应。 五是传统就业管理和服务模式制约问题。 其突出表现就是就业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比如,户口、档案和工龄认定等方面的规定长期不改,计划色彩浓重,影响了毕业生岗位选择与合理流动;比如,在现行的就业服务体系内,求职需求短期集中与当期服务不足的矛盾、就业指导需求量大且强烈与指导师资严重不足的矛盾都比较突出。 六是有些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影响政策效应的问题。 一方面政策普及和相关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我们在政策宣传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如何传导到大学生群体还需要想一些更好和更有针对性的办法,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创业,我们现在有一系列鼓励和扶持的政策,但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具体政策不了解、不熟悉。另一方面,有些政策设计存在衔接照应等方面的问题,缺乏具体的落地规定。 |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