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新闻频道>>社会>>社会万象

3万张全家福折射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愁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2014-02-20 09:28:5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图①:村里老人拿着板凳前来拍摄合影。

  图②:邢建民为村里的老人单独拍摄肖像。

  图③:一月五日,邢建民为祥付村村民拍摄合影。

  图④:拍摄合影的村民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儿童。

  编者的话:新春伊始,一首《时间去哪儿了》的歌触动着无数人的泪点,“大萌子”与父亲的温情合影则让不少人产生举家合影的冲动。试问:你有多久,没有同家人一起合个影了?

  年华流转,岁月变迁,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逐渐从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家”逐渐呈现种种变化:分散化、小型化、空巢化……暗流涌动的“变”潮中,不变的情愫不绝如缕,诸如,妈妈做的饭菜味道、回家团聚的渴望、客居异地的乡愁……这些不变的元素,承载着个人奋斗的原动力,构成社会最稳固的基础。

  由此,“家故事”旨在讲述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故事。

  2月18日,6幅一平方米见方、装裱着相框的合影照,返还到陕西乾县祥付村村民手中……截至2月15日,邢建民为731户家庭、8097人义务拍摄了30329张全家福,并自费冲洗返回6718张照片。端详着拍摄于春节前的照片,不少在外打工返乡过年的年轻人有些沉默:一位民间摄影家不经意间定格在胶片上的一个个“不完整家庭”,在社会和时代的大背景下,似乎让“家”的意味变得更发人深省。

  “我希望记录下更多家庭的温暖一瞬,激起人们对幸福家庭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坐落于关中大地的咸阳市乾县大杨镇祥付村,一栋栋小楼点缀在平坦的千里沃野间。时间虽已近晌午,村头巷尾仍一片宁静,远处传来的几声犬吠清晰可闻。

  “请大家到村口集合,老人带上板凳,小孩也可以抱来,拍合影,不收费,纯自愿……”村委会喇叭里的广播,打破了乡村的静默,而站在田埂边的邢建民,早已将摄影器材架好。

  退休6年来,邢建民自掏腰包,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内蒙古、辽宁、山东等10个省区、21个地市,行程8万多公里,为700余家庭、近8000人义务拍摄过全家福,“我希望记录下更多家庭的温暖一瞬,用影像激起人们对于幸福家庭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陆陆续续,口袋里插着烟袋锅的老汉、拄着拐杖的老奶奶、推着婴儿车的妇女、活蹦乱跳的小孩,三两成群地汇聚过来。“这一片共134户720名村民,年轻人都到西安、广州、深圳等地打工经商去了,平时一般也就200来人留守在村子,其中有150多位老人,大部分在60岁以上。”村支书张永斌帮忙张罗着拍摄。

  “一、二、三!”相机“咔嚓”声响,浓缩的时代,仿佛在这一刻被画面定格:成排的白墙灰瓦关中民居前,刚出苗的冬小麦田埂上,镜头前的村民们或坐或立,一位位老人、妇女、儿童表情各异,恰似“386199部队”的“大检阅”。

  既新鲜又好奇的老人们,合影过后争抢着请邢建民给自己拍照,几位老姐妹甚至为此拌起嘴来。寂静的乡村,似乎许久未曾这般热闹过。

  81岁的张景林老汉,口齿已有些不清,他比划着手势,请邢建民为自己和老伴拍了一张合影,然后两人拎着小椅子、一前一后步履蹒跚地走回家去。两条已不再挺拔的身影背后,喧闹不已的田埂地,渐渐又复归空旷、沉寂。

 [1] [2] 下一页

关键词:全家福,城镇化,乡愁

责任编辑:李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