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河北 > 聚焦河北

这一年,被扶贫的人能扶起来吗?

来源: 河北日报  
2013-12-30 16:46:42
分享:

  扶贫最大的困难是转变观念

  “在这里工作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转变乡亲们的思想观念。”11月27日,河北省委组织部驻顾家台村扶贫工作组组长郄志忠说。

  顾家台村是河北阜平县龙泉关镇的一个小村子,2013年元旦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履新后首次考察的贫困地区就是阜平县,落脚的第二个村子就是顾家台村。

  顾家台137户人家,贫困户占了一半,去年底统计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是1078元,远低于贫困线国标。与大多数村子一样,顾家台村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孺,地理条件和人口劣势限制着耕地的产出和乡亲们的收成。但身负将这个村子改头换面、脱贫致富重任的郄志忠却认为,这些都不是最大的困难。

  “这话可能不太好听,但有时候确实,乡亲们涉及自己当前利益的时候看得比较重,‘等靠要’的思想还很普遍。”郄志忠说,“我们现在最大的一项任务,就是用三五年时间转变老百姓的观念。”

  什么样的观念?阜平县委书记郝国赤举了一个例子向记者解说:当地老百姓认为坟地要“靠山”和“罩山”齐全才能算风水宝地,“靠山”指的是坟地背靠的山,“罩山”则是正对坟地的另一座山,政府做土地改造流转和整治时,就遇上了困难:乡亲们不仅不让动“靠山”,连“罩山”上的地都不让动。

  “‘罩山’也不是他的地,你说让人家罩着你,那人家的收入从哪儿来呢?”郝国赤说,“但这个工作只能慢慢说服,慢慢来。老人可能比较困难,还是得从年轻人先入手。”

  现实困境:缺年轻人+缺产业=缺未来

  晌晴冬日,山村里的老人们坐在挡风的墙根下晒太阳,黄澄澄的苞谷堆在墙垛。这些黄土夯成的平房不少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处处都是熏黑的修补的痕迹,门上挂着鲜艳的花布拼成的门帘。老人们用平静的表情唠着嗑,到处看不到一个年轻人。

  “年轻人在这里呆不下去。”顾家台村的书记说,“总书记来过以后还好些,村子里今年建设项目多,有些外头打工的人回来了,但还是不够。”

  阜平已经有数个自然村因为人口太少而消亡,即使那些有人的村子,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五六十岁以上的也不在少数。县里今年新开的基建工程很多,到村里随便走一走,能望见挖地的、砌墙的、推车的主力,都是老人。

  村里没外边挣钱多只是年轻人外流的其中一个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这里几乎什么都没有。连小孩儿在村里长到一定年纪,都得离开村子,到县城的学校上学,更别提医疗、社保这些农村满足不了的需求,将求上进的年轻人赶得直往外跑。

  2013年,河北省派出210个驻村工作组下沉到阜平209个行政村,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全面脱贫不返贫。按照扶贫计划纲要的要求,每个工作组都在做类似的事:硬化路面,打井,修路灯,建卫生室、福利院、托儿所,升级电网,等等。工程进度快的村子,看起来已颇有些新气象。

  但除此之外,每个工作组都在发相似的愁:怎么能把产业引进来,让年轻人回村,把长远收入留住?怎么改变本地人的观念,让他们有自己致富的能力?

  阜平下辖乡镇的产业,基本只有两种:种植业和养殖业。主种的核桃、大枣和主养的牛、羊,合起来被称为“两种两养”,是阜平县委此前主推的脱贫产业规划。

  年初,有媒体曾经指出,过去扶植的“两种两养”早已失败,现在阜平扶贫思路固化,形成了“条件反射”,难保这一回就能真正脱贫。

  采访中,不止一个当地官员向记者解释,阜平扶植养殖业和种植业是有原因的。全县都是山区,类似骆驼湾这样“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村子不少,除了地广人稀、生态环境好以外没有其他优势,最适合推广的就是养殖和种植业。而包括核桃在内的种植业本身在阜平也有口碑和传统,选择它是背靠现成路径,更易实现。

  扶贫工作组下来调研后,也根据各村的情况做了具体调整。比如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骆驼湾村,就以种樱桃取代了种核桃,并且为未来发展生态旅游让路,取消了养鸡场的规划。

  “这里面也有个技术和经验的问题。”定点扶贫单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扶贫工作组组长陈佳资说,“比方说种核桃,要大肥大水,集中管理,本身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其他诸如养牛、养羊也是这样——根据本地气候地理条件应该选择什么品种?养多少可以达到规模经济的量?这些都是学问,而本地很多种植户、养殖户不具备这样的知识。”

  历经过扶贫路上的“折腾”,更多当地官员也意识到,从输血到造血不是件简单的事,短期关系到个体老百姓的意愿、知识和技术,长期则关系到本地整体人口素质。而后者,将是未来阜平能否从根上脱贫、走入小康的决定性因素。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扶贫,阜平责任编辑:尹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