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扫二维码小心扫来“贼” 提醒见码就扫要不得
11月13日,在淘宝开网店的安徽汪女士因为用手机扫描了一个客户发来的二维码,导致支付宝、阿里金融信用贷款被恶意盗取,造成资金损失16万元。无独有偶,家住省会红旗大街的张女士,因为在公共汽车站等车时,扫描了一张贴有二维码的宣传单,导致手机里的百余元话费不翼而飞……近期,多起与二维码有关的金融安全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人对二维码一点警惕意识都没有,不管是宾馆饭店还是娱乐场所,只要标明扫二维码可以优惠,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掏出手机进行扫描。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士提醒大家,乱扫二维码是非常危险的,会造成自己的资金被恶意盗取。 无处不在的二维码 在省会一家餐厅,门口的宣传海报上赫然印着“扫描二维码可享20元优惠券”,许多前来就餐的客人都拿出手机对二维码进行扫描。 “这样扫描后,会不会影响你的手机安全使用?”记者问一位正在扫描二维码的二十来岁的年轻男士。“应该不会吧,这样就在微信上关注了这家餐厅,平时可能会收到一些这家餐厅发来的菜品推荐信息。”这位年轻人回答。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知何时二维码已经遍布我们生活的许多领域,不管是在餐饮、商场还是微博、论坛上,到处可见二维码。 杜先生是省会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的高级编程人员,他告诉记者,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它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杜先生进一步解释道:“二维码就是一行密码,但是用图片来加密了。扫描只是把加密的信息显示或者核实而已。在购物网站买东西的时候,扫描了二维码,如果扫完之后提示安装二维码软件,那么这个软件很可能带有木马,它可以盗取消费者信息或者在输入银行卡号或密码后,盗取详细信息。比如,消费者网购了一张门票,然后填写个人信息,买完之后,手机会收到一条信息,但这条信息可能带有其他信息或链接,如果点击下载或查看,信息或银行账号都有可能被盗。这和扫描有毒二维码之后点击的有毒链接或是安装扣费软件的效果是一样的。” 见码就扫要不得 据了解,不法分子制作的“毒码”千奇百怪,一般伪装在打折、促销的广告内或热门游戏、系统升级软件中,诱导用户扫描。 “光从外表看,用户根本无法从一堆马赛克般的图案中判断链接来源,很多人出于好奇心见‘码’就扫,丝毫没有考虑到可能带来的病毒风险。”杜先生说,一般正规的报纸、杂志以及正规商场的海报上提供的二维码绝大多数是安全的。有时在扫描二维码时会刷出一条链接,提示下载软件,而有的软件就藏有病毒。 二维码的“毒性”到底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据了解,让二维码藏毒很容易。“毒码”的生成与普通二维码的生成一样,只要拥有一个创制模块,稍微懂得一点技术的人就能制成一个二维码。首先在网上下载一个二维码生成器,找到病毒软件的下载地址,复制该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立即就生成了一个二维码图片。把这个生成的二维码图片发到微博或网络论坛,一个带病毒软件的二维码就开始“流通”了。 专家提醒,经常使用二维码的消费者,每天不加选择地扫描二维码的行为很有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建议最好在手机上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在断开网络的情况下扫描二维码,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毒风险。假如是通过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在安装好后,先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再打开。 -名词解释:二维码 又称二维条码,它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它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功能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 |
关键词:二维码,扫描,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