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无障碍出租车
沦为“救护车”
打车难的背后,北京的70辆无障碍出租车处于怎样的现状?北青报记者对企业和司机调查后发现,无障碍出租已基本沦为救护车使用。一位曾开过无障碍出租车的司机告诉北青报记者,他的乘客几乎都是将出租车当成救护车使用的病人,残疾乘客一年不到10人。
目前,北京运营无障碍出租车的企业只有首汽和北汽两家,各35辆。首汽集团梁海晨副总经理告诉北青报记者,公司有15辆改装车,车内座椅可以旋转;15辆英伦车(俗称英国老爷车),车后有坡板,轮椅可推上车;还有5辆全顺车,车内配电动升降机,轮椅可升降。
自从2008年引进至今,35辆无障碍出租车一直在油耗高、保养贵的困境中艰难使用,其中15辆改装车多数已坏,等待更新;英伦车轮胎偏窄,车身又较重,安全性有问题;全顺车因为个头大,路上不容易拉到乘客。
梁海晨称,正因为这些原因,司机开无障碍车的积极性不高,“除了每月5175元份钱外所剩无几。”为此,公司为每趟出车的司机一次补贴30元,但是司机还是出一次车赔一次,不到一年便要更换一拨人。
更令人震惊的是,无障碍车因为收费低于救护车,平时几乎都是作为救护车在使用。“比如有病人去医院专门叫无障碍出租车,到了医院不让车走,司机要等几个小时,这段时间别人无法再使用。”
杨波是首汽一名司机,今年4月他终于放弃了开了5年的无障碍出租车。“一次一个在酒仙桥的病人叫车去马路对面的医院,也就10块钱。我从良乡赶过去,连油钱都挣不回来。”杨波说,最困难的时候,交完份钱身上几乎不剩什么。
放弃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引发纠纷。杨波说,他的客人中95%都是行动不便的病人,而残疾乘客一年不到10人。“有些病人在车上发作,我们最怕发生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