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中秋节注定将长久而深刻地留在中国人的记忆里。
节前,在中共整风反腐高压和媒体网民的犀利监督下,高档月饼变得“烫手”、公款吃喝显得“扎眼”、电视屏幕也因“豪华晚会禁令”变得“冷清”。
浮华渐褪,不少被中秋请客送礼“人情债”所困扰的中国人拍手叫好,但更多人陷入思考:中秋节的奢靡之风得以扫荡,但“破”之后更需“立”——如何才能回归中秋的传统真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俗专家冯骥才认为,中秋节不该是商业节,更不该是送礼节。“我们节日的内涵被偷换了,被腐败之风糟蹋变味了。”
冯骥才1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秋节和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一样,都拥有特殊的情感内涵,人们在中秋节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愿望,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而非吃的需要、收礼的需要。
“人们在中秋做月饼、吃月饼,也是出于对月亮的喜爱。”他说,“不能把这么美好的日子变成铺张、炫富、巴结上司、吃喝无度的日子。”
冯骥才表示,中央打击节日腐败,是回归中秋节日内涵、回归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做法。
中秋与春节、清明、端午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古为“祭月拜月、庆祝丰收”的时刻。因中秋夜月亮丰盈、月色皎洁,诗意的中国人将对生活的期盼寄寓其中,赋予中秋节“团圆”之意。
“回归中秋节传统和本质,就要回到天人合一的自然感情中去,首先就要了解节日,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冯骥才说。
他指出,要“重温传统”,而这传统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世间和谐与家庭团圆永恒的企盼。
虽然中国古来就有“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的描述,把酒游湖、吃蟹赏月也一向被视为中秋风雅,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主题却是中秋最不可分割的意涵。春耕夏耘的艰辛后,一家人在中秋围坐,分享收获的喜悦,被认为是最温馨的时刻。
冯骥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其实是其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精神载体不复存在,原因是人们没有自觉地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或是生活方式正被改变。
但他坚信,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与人的亲近与和谐,关键是我们是否愿意去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冯骥才引用这句古诗来说明人和自然之间割不断的感情,“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和文化记忆,如果过节时没有体会它的文化内涵,那节日也就成了假日,就只剩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