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 装备万元起步
记者调查发现35年来费用增加800多倍攒钱所需时间从父母工作3天变为24天
又是一年开学季,大学新生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迈进心目中的象牙塔。大一新生应该带多少钱来上学?记者在北大、人大、北京联大等采访了多名大学生,他们均表示,手机、电脑等已经成为必需品,这些装备下来怎么也得上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从1978年以来,新生入学基本装备所需费用从13.1元涨至10600元,上涨了800多倍,然而购买这些装备所需要的时间,从父母需要工作3天变为24天。
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关于开学装备的系列报道,并将展示新生开学前一周的生活账单。
新人报到
大一新生 手机笔记本成必备
来自广东的新生小吴,今年考入了北京联合大学,一大一小两个拉杆箱,再加一个双肩背包,就是他来京就读的全部家当——一些衣被和吃的。
首次来京的小吴早就听说北京的冬天又干又冷,所以他只带了夏季的衣服,冬衣到时视天气情况再买。
现在的学生几乎每人都配备电子产品,小吴也随身携带了MP3和一部智能手机。至于笔记本电脑等,他说打算认识了北京的同学后,让他们带着自己去中关村购买。
小吴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妈妈担心他吃不惯北京的食物。于是给他准备了肉脯、香肠、腌菜等家乡食品。
大学生活
父母提供万元“启动经费”
现金方面,除去6000多元的学费,父母还给他准备了一万多元,作为他在北京高校生活的“启动经费”。
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预算,笔记本电脑5000元;购买北京的电话卡、网卡大约500元;水杯、洗漱用具等生活必需品约500元。再减去父亲回家后自己需要担负的饭费和交通费,小吴估计,到军训结束后他还会剩下3000多元。
他计划用1000多元给父母买件结婚纪念日的礼物。剩余的则要在北京好好地玩一圈。“听说故宫、颐和园的门票都好贵的!”
而这些钱用完后,他只能再向父母要。“穷家富路。”小吴说,这是他母亲的“名言”。
30年变化
学生“必需品”有哪些?不同年级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北京联合大学城市科学系前党总支书记董立莎老师从1978年至2010年做了32年学生工作,她向记者讲述了这30余年的变化。
变化1
学习娱乐界限越来越模糊
董老师告诉记者,30多年来,学生“必需品”中电子产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不仅是学生自身,就连很多家长都觉得大学生必须要有笔记本电脑、MP3、智能手机。而主要原因在于,电子产品的普及造成了学习和娱乐用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既是学习工具,也是娱乐工具,得看学生怎么用了。”
董老师回忆,以城市科学系为例,1978级学生每年都会有数次野外随堂实习。因此他们聚会的主题一般都是“当年我们曾相互追逐过的山间小路”。
而再过30年,2008级的主题很可能就是“当年我们追过的美剧、动漫”。
变化2
添件装备不用再咬牙攒钱
此外,董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必需品”已经不再是时代的引领者。30年前,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蛤蟆镜、喇叭裤的“使用率”很高。在街上很容易分辨出哪些是大学生。而现在学生们的思路更开阔,社会流行趋势普及,让大学生们不再那么“显眼”。
董老师认为,随着电子化、网络化的普及,这些必需品不再身居高位,即使是买电脑,大多数学生也不需要咬牙攒钱,而在30年前,学生买一个乒乓球都得“琢磨琢磨”。
而这30年间唯一没有被“排挤”出必需品名单的就是自行车。(记者范博韬王妍)
35年大学新生装备变化
1978级新生
基本装备 共计:(13.1元)
名称价格(元)
暖瓶3
搓衣板0.5
钢笔6
饭盒0.3
军用雨衣2.5
胶皮笔记本0.8
豪华装备 共计:(503元)
自行车100
录音机200
手表(上海) 200
蛤蟆镜3
1988级新生
基本装备 共计:(195元)
自行车150
呼啦圈15
台球杆25
明星海报5
豪华装备 共计:(1235元)
4喇叭录音机300
音响设备400
港台歌星磁带5
吉他80
手表300
135相机150
1998级新生
基本装备 共计:(1400元)
磁带随身听400
名牌旅游鞋200
自行车300
卡西欧手表200
派克钢笔300
豪华装备(共计3700元,极个别同学配备586电脑,时价8000元)